穿梭古今 安平老建築之旅

1217
安平運河旁的原台南運河安平海關。

圖與文/記者陳銀全

安平除了老街及美食外,還有不少古建築,來到安平,除了享受美食外,不妨安排時間走走,感受一下老建築之美,體會當年的時代風華。

盧經堂厝 昔首富豪宅
原安平海關 見證歷史

盧經堂宅結合閩式傳統建築與南洋建築元素,是清朝末期、日據初期安平地方首富住宅,現委外經營。

 ■盧經堂厝

位安平區安平路的盧經堂厝,當年興建的屋主盧經堂,為清朝末期、日據初期安平地方的首富,故有「王城西竹圍」內有「盧家家族」,古有「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的稱呼,以現今的言語則是「豪宅」的代表,只有望族或官員才有的大宅院規模。

盧經堂宅內至今仍掛有其經營的商號「豐源」匾額。

盧經堂因為經商,以富有而稱盛於當世,由於經商貿易之故,西化較早,成為安平第一個穿西裝的士紳,並開設「豐源」商號。今舊址門楣上可見泥塑匾額「屏山帶水」、「座對薰風」八字,主建物泥塑匾額「范陽衍慶」為盧氏的郡號。古厝推估興建於西元一八九八年,原為三落大厝,結合閩式傳統建築與南洋建築風格之元素,現今委外經營,除了可以欣賞傳統四合院形式建築之美,還可讓民眾帶寶貝前往體驗古禮抓周。

 ■原安平海關

清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清政府與英、法、美、俄國,簽訂「天津條約」,規定各埠成立畫一的海關。台灣於「天津條約」中開埠後,設置淡水關及台灣關,一共開放四個口岸,其中打狗和安平合稱台灣關。

日明治廿八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本接收台灣後設立安平稅關。隔年,台灣改適用日本與各條約國的協定,允許各國人民和船泊,在安平等四個通商口岸,自由往來,居住經商。日明治卅四年(西元一九0一年)將四處稅關裁減為淡水及安平二處,統一全島稅關事務。日大正十五年(西元一九二六年)台南新運河開通。日昭和五年(西元一九三0年)安平海關移至新運河安平船塢,原海關建物設置安平水產學校。歷經多次變更,民國六十七年,安平支所移至新安平港,原安平海關建築閒置,後被指定為古蹟,並於民國九十四年設置運河博物館。

海山館 獨特設計 避邪物富巧思

安平海山館為傳統閩南建築。

清朝時期,將台灣納為版圖後,因擔憂民變,遂沿用戍邊政策,抽調福建兵以行三年一輪的班兵制,不同單位的官兵,便集資於安平設立會館,是為安平五館(海山館、閩安館、金門館、烽火館、提標館)。其中,海山館,來自該營原駐地海壇島,海壇島位於馬祖南方十浬處,古稱海壇山、或稱海山。做為會館,海山館原先的功能包含社交、祭祀、仲裁等,但甲午戰後,因喪失功能而漸頹圮荒蕪,被日本政府拍賣,由安平第一家族張金聲購入,並於一九一一年重新修建,直至一九七二年再次修繕,始終大致保留早期的建置格局。

海山館是安平現今尚存最大的古宅,由一三合院與單身手屋所組成,在三合院左右各有一廂房,是為左右護龍。其傳統閩南式建築,除了有寶斗樓樣式的屋頂,建築各處採用多樣式的設計,如窗的設計便有綠柚花磚窗、木雕格窗、以八卦為辟邪的八角窗、屋頂側旁的圓形氣窗和極富特色的竹節書卷窗。

由於巷弄間房屋林立,風水上多有犯沖,因此也內置許多辟邪物,這些辟邪物多半都帶有巧思,有些門額上掛有劍獅獸牌,或懸八卦;三合院正門擺放阻攔門門對沖的刀劍屏;以各式樣著名的安平劍獅來做裝飾物,其中有磁磚彩繪、木雕、鑄銅等手法,另還有山牆獅頭書卷懸魚、鳳凰花籃懸魚,空間內充滿各種富含額外意境的設計,也讓海山館成為帶有強烈特色風采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