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觀點 〉以北約相比 美對台戰略轉清晰

3552

王宏仁

美國自阿富汗撤軍,對盟邦的承諾受到質疑,台灣也出現「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聲音。拜登十八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專訪時強調,美國一向信守承諾,並指台灣若遭侵略,美方會做出回應。拜登的「護台」論立即引起廣泛的關注。

拜登受訪指出「美國對(北約創立條約)第五條做出神聖承諾,若任何人侵略或對我們北約盟友採取行動,美方會做出回應,對日本、南韓和台灣也一樣。」雖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後來重申「一中」政策、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與三個公報的方式,強調這仍是美國政策。但顯然的,拜登潛意識裡已將台灣與北約、日、韓一樣,都視為同盟國的一員。

首先,美國對台灣由「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答案已是肯定的。從美國前總統川普開始,對中國大陸、對亞洲、對台灣的政策,早就沒有「戰略模糊」及「戰略耐心」。

其次,若要稱美軍撤出阿富汗,重心就會移往印太,對台灣反而有利?這就沒有邏輯上的關連性。美國二十年前出兵阿富汗,為的是反恐怖主義,而台灣則是「印太戰略」上的一員,國際反恐、印太戰略,美國各有安排,彼此之間並沒有什麼相互的利弊關係。

第三,美國自阿富汗撤軍,川普稱,中國大陸「看見了美國的軟弱」,盟邦似乎也對美信任出現動搖,部分人士擔心中國大陸是否藉此時機測試拜登對台灣議題的底線?其實,這種擔憂也沒必要。西方國家認為美國在阿富汗目的是反恐,但阿富汗已成了美國沉重負擔,中國大陸媒體拿美軍狼狽撤離作文章,但中國大陸自己並沒有高興的本錢。

因為,阿富汗先前已歷經英國、蘇聯侵入,被稱為「帝國墳場」,阿富汗一直被西方強權視為「燙手山芋」。美軍還在阿富汗時,對中國大陸而言,在因應反恐與新疆問題上,本來還具有某種程度的緩衝意義;如今,美軍走人了,對於塔利班政權,以及恐怖主義再起、新疆維穩等疑慮,中國大陸現在必須直接面對。

因此,美軍撤出阿富汗,不必往測試拜登對台灣議題底線的方向來推論,反而是拜登在受訪時,拿台灣與北約相提並論,才對中國大陸更具有警示作用。

最後,美軍自阿富汗撤出,有些觀察評論認為,這是拜登政府的重大外交挑戰?其實,美軍撤出,在道德形象上確實有些衝擊,但弔詭的是,美軍走人,引發助美阿富汗人、乃至於婦女與兒童等人道處境問題,反而凸顯了美國的重要性,彷彿美軍繼續留下來,這些人才有安全、才有希望。

直白的說,美國為反恐出兵阿富汗,為的是自己的國家利益,並不是要為阿富汗重建新制度、新國家,美國國內民意多數仍支持撤軍,很多西方國家也能諒解美國的決定,至於撤離過程與方式,確實在形象上帶來衝擊與批評,但也只是短暫。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王宏仁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