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法華經故宮南院特展 國寶亮相

1217
國寶〈釋迦牟尼佛坐像〉,背面有「二佛並坐」圖像。(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法華經》是佛教大乘初期的典籍,約成於西元1世紀前後的印度。在《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透過不同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宣說人人都能獲得跟佛陀一樣的圓滿智慧,並要眾人相信自己有這樣的潛力。其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述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精神;故宮南院新春舉辦「《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呈現經典千餘年來激勵人心的藝術成就。

故宮南院處助理研究員鍾子寅表示,經中亞絲綢之路,《法華經》自西元3世紀傳入中國,逐漸受到推崇,之後更普及韓國、日本。

特展分為3大單元,「序分」介紹《法華經》這部典籍,「正宗分」介紹《法華經》在美術表現上的幾個重要主題與類型,「流通分」則呈現《法華經》歷來的宏揚與流傳,試圖透過典籍與美術,呈現這部千餘年來激勵、感染東亞人心的佛典及其在美術上的成就。

鍾子寅指出,這次展出的國寶〈釋迦牟尼佛〉銅鎏金造像,是北魏太和元年(477年)所造,保存完整,圖像融和《法華經》、《維摩詰經》及佛傳故事,有層次地呈現北魏佛教信仰,加上有明確紀年,十分罕見。

「二佛並坐」是《法華經》最早出現的美術圖像,典故出自《法華經˙見寶塔品》:當釋迦牟尼佛宣說《法華經》到一半時,多寶佛乘坐七寶塔從地下湧現,證明此經所說皆是真實。之後,七寶塔開啟,多寶佛邀請釋迦牟尼佛入坐,二佛遂並坐於塔中。

「二佛並坐」代表了過去世與現在世的佛陀共同許諾了《法華經》所宣說教理的真實,成為《法華經》堅定信仰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