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女兒的過去」與「媽媽的未來」

601

■林熹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到戲院、那種黑壓壓的地方看電影,看的就是當時很轟動的「報告班長」。

不過,當時年紀太小,只依稀記得自己似乎笑得很開心,對於內容幾乎完全不記得。

那時候愛華很愛吃方塊豆干,還記得當時新聞報導方塊豆干大賣,甚至狂銷到國外,成為台灣的「金磚」。

長大後,因為方便度問題,大多時候愛華寧願租片DVD,老實待在家裡觀賞影片,也不太願意到電影院走動。現如今,網路發達,看電影無需DVD,只要連上網,就能觀賞各種豐富多產又值量不錯的影視作品。

雖然在電影院螢幕大、聲光效果好,但需要花費交通時間,有時候還得賭運氣,希望不要遇到沒公德心的觀眾。基於種種理由,儘管愛華規定自己一年要看200部以上的電影,但仍有好一陣子沒上電影院。

直到前幾年戲院上演「賽德克巴萊」,才特地約媽媽一起到電影院。

爆米花甜甜的香氣、歡樂的氣氛、放鬆的心情,還有和人一起看電影的喜悅……不得不承認,有些氛圍,還是要親身到電影院才能感受到。即便在家也弄了爆米花和各種零食,也無法重現走入戲院才有的特殊氛圍。

那天,和媽媽挽著手,踩著輕快的腳步買了電影票後,又去買了進場後媽媽想吃的各種零食。親密的感覺,讓人彷彿回到無憂無慮的小時候。那個媽媽替她買方塊豆干的時候。

只是,小時候的安心,是媽媽給的,現在的愜意,則是我們共同營造的。在家看電影,是種享受,約媽媽一起到電影院看電影,則是一種分享!

對兩人而言,看電影不僅僅只是看電影,還包含了用行動支持國片。從以前的「報告班長」到現在的「賽德克巴萊」。

媽媽喜歡進戲院看國片,總說自己下一代的人文化失衡,看外國電影遠遠多過於台灣本土的電影。愛華正是媽媽口中文化失衡的那代人,身處其中,而沒有太大感覺和覺悟。不過有一點愛華心裡很清楚,和媽媽一起進戲院看國片最對胃。雖然現在長大的長大,年長的年長,有些舊時代氛圍和情懷再也回不去了,但有時候某些氛圍卻比小時候感覺更自由、更自在……

現在除了偶爾上戲院看國片,愛華最愛和媽媽窩在家裡,弄來客廳一整桌子的各種零食,泡上一壺好茶,連上網,母女倆人輪流挑電影。妳一部,我一部,看誰挑片更準。

幸運挑上兩人都愛看的電影,正常速度觀賞完畢。

如遇感覺還不錯,但好像沒那麼喜歡的電影,兩人交換一個眼神後,能調快影片速度,以一點五倍速度看完。或者,電影開場不到半小時,兩人已坐不住,也是交換一個眼神後,關掉電影,改選下一部電影,進入,繼續。

時代在改變,觀賞電影的方式也不斷在改變。

以前媽媽帶愛華踏進戲院看電影,現在由愛華領媽媽享受全新的看電影模式。套句媽媽的話:「現在看電影好像踏進吃到飽餐廳。」

她們依然喜歡看電影。

用媽媽年代的方式進戲院看電影,也享受愛華年代的網路方式觀賞影片。

她們兼容並蓄「女兒的過去」與「媽媽的未來」,一起坐在「當代沙發」上,觀賞影片,也體會時代洪流之中的劇烈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