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死亡率高 健保擬加碼照護

391

醫籲從產前介入 新生兒科會診死亡風險降32% 應修改健保給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出生28天內的死亡率高於日韓,研究發現,新生兒科會診可降低死亡率,醫學會呼籲修改健保給付,改善新生兒照護,健保署同意朝此方向努力。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27日召開「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共識會」,產科醫師認為,要減少新生兒死亡率,應從產前介入做起,但目前缺乏生產相關的「品質管理機制」。

國際上5歲以下幼兒死亡率是一個國家兒童健康和國家整體進步程度的公認指標,以台灣地區而言,2020年的新生兒,在28天內死亡的比例為千分之2.4。反觀同樣少子化的日本及韓國,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千分之0.9、千分之1.5,台灣新生兒死亡率明顯高於日韓。

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表示,美國研究顯示,產婦早產時如果有新生兒醫師在場,新生兒死亡風險可減少32%,「婦產科照顧媽媽,新生兒科照顧小朋友。」若希望今年新生兒死亡率要降低到0.23%,今年至少得多搶救39個寶寶。

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董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鄭博仁表示,產科醫師掌握產婦生產前最關鍵的500天,要減少新生兒死亡率,應該從產前介入做起。可惜的是,台灣目前缺乏生產相關的「品質管理機制」,呼籲相關政府部門,要針對產前到產後各個環節訂定指標,如高危險妊娠的「胎內轉診率」、建立品管機制、做好監測,才能真正有系統地改善新生兒死亡率、提升母嬰健康。

新生兒科醫學會降低新生兒死亡策劃委員會主委林瑞瑩點出,以現行健保規定,身為保住新生兒的生命關鍵角色之一的新生兒科醫師不論是產房待命或介入,都沒有給付,甚至幫寶寶需緊急轉診到院,新生兒科醫師帶著符合救護車規格的保溫箱出隊接寶寶,也沒有任何給付,呼籲改善給付方式。

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透過共識會,已聯繫排新生兒科醫學會負責人與健保署相關業務單位接洽,醫學會未來可發文與政府持續溝通未來新生兒科醫師產房待命或介入等給付方式,坦言現行的給付確實有改善空間,「有做就應該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