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保存 草仔粿掃墓拜拜最愛祭品

1242
鴨母寮菜市場傳統麵店老闆娘每天供應傳統的草仔粿。(記者陳俊文攝)

「草仔粿」是清明節應景的美食,掃墓的必備品,所以又被稱為「清明粿」。閩南人說的草仔粿,客家人稱之為青團、艾粄,主因它是加入艾草製作的。想買草仔粿,現都得在傳統市場尋尋覓覓,並不是很好買。北區鴨母寮市場西側裕民街十三號就有一家麵食店,每天都擺出草仔粿販售,每個售價二十五元,都只賣早上,過午就收攤了。

草仔粿有草綠色的外皮,在以紅、白為主的台灣傳統美食中算是異類。

台灣各種文獻有關草仔粿的記載並不多,最有名的是清代「重修福建台灣府誌」提到:「三月三日,采鼠麴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可知當時已用草仔粿祭祀祖先。

草仔粿內餡都是傳統台灣美食,有菜脯、蝦米和肉。(記者陳俊文攝)

台灣人認為草仔粿可保佑子孫「平安有財」,有「拜粿生家伙」的寓意。但草仔粿比春捲容易保持,所以和發粿同為掃墓拜拜祭品中的最愛。

鴨母寮麵店老闆娘表示,店裡的草仔粿係年輕時學自新竹一個親戚。製作時,先將糯米粉和水混合,搓揉成粉糰,把鼠麴草或艾草洗淨切碎後,丟入沸水煮軟,由於鼠麴草、艾草會帶有苦味,所以還會加一些糖中和一下苦味,之後就會產生綠色的外皮,所以又稱為艾草粿、鼠麴粿,是沒有添加任何化學色素的傳統美食。

內餡多以菜脯為主,葷的是菜脯、蝦米和肉,素的草仔粿則加了菜脯、香菇和木耳,該店以外皮有沒有紅點分辨葷素,葷的草仔粿有點紅點。口感上,草仔粿都是Q軟帶黏,有著米食獨有的香甜,但它確實很黏,老人食用時要小心假牙。       (記者陳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