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物價上漲吃掉薪資成長,台灣的宿命?

2770
今年會不會出現「薪資物價螺旋狀上升」?已是若干經濟學者擔憂的問題。(中央社)

今年第一季已經過完,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今年一至三月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頗有「上得去,下不來」的趨勢。再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和人力銀行調查,不但去年實質薪資倒退嚕,而且今年迄至三月下旬逾半上班族沒有調薪;即使加薪,幅度也不如去年,並且是八年來的次低。這些數據令人不禁想問:難道物價上漲吃掉薪資成長就是台灣人的宿命?

如果從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角度來看,台灣確屬亮眼,去年達到百分之六點四五,雖然並非「亞洲四小龍之首」,但仍高於南韓、香港。但是,在這個光鮮數據的背後,卻是勞工實質薪資較前年減少百分之零點零四,是五年來首次出現負成長。蔡英文首度就任總統之初,還高喊要解決低薪問題,如今她可還記得這個承諾?

再看看蔡總統「念茲在茲」的年輕族群,恐怕會讓人更加感嘆。根據一0四人資學院調查,去年企業給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的平均起薪僅三點一萬元,而且最近五年實質起薪僅調高六百元;再者,大畢社會新鮮人起薪本來就較高的醫療專業∕技術、設計類、工程規劃人員,近五年實質薪資增幅還呈現負值。從這個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何台灣生育率會越來越低。

所謂「實質薪資」,指的是「受僱員工總薪資經消費者物價指數平減後之金額」;因此,物價上漲導致去年台灣實質薪資倒退嚕、近五年大畢社會新鮮人實質起薪僅調高六百元。去年台灣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一點九六,或許會慶幸遠低於美國的百分之四點七;但是,美國物價勁揚的去年第四季,實質薪資減幅為百分之零點一。換言之,雖然台灣與美國的CPI年增率落差不小,但受薪階級花錢的「痛苦感」卻差別甚小。

如果再將失業率考慮進去,也就是經濟學家歐肯所說的「物價漲幅+失業率」的「痛苦指數」,去年也是越來越「痛苦」,一月還在百分之三點五五,五月就已破六,而且百分之六以上還延續到今年二月。當然,疫情的確影響就業,物價也受國際因素影響;但是,當蔡總統還沉浸在「台灣經濟成長率一直往上走」的喜悅時,市井小民可也做如是想?

去年已往矣,今年又如何呢?行政院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二月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相信今年薪資成長率會非常好」,但根據人力銀行三月下旬公布的調查,百分之五十四的上班族並沒有調薪;六成七自認工作的快樂指數不到六十分,超過四成認為快樂指數低的原因是加薪難、薪水低。顯然,官、民又呈現認知或判斷上的落差。

今年的物價漲幅也讓人不敢樂觀,石油輸出國家(OPEC)現貨價格年增率今年一至三月依序是百分之五十六點七、五十三點九、七十五點八;三月份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黃豆、小麥、玉米價格年增率為百分之十八點七、七十六點九、三十五點三。今年前三月「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之民生重要物資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九、三點一七、三點七六。台灣民眾必須有心理準備:今年物價上漲恐怕回不去了!

就算薪資調高,會不會出現物價上漲→薪資調高→推升物價的「薪資物價螺旋狀上升」?這已是若干經濟學者擔憂的問題。用市井小民的感受來說,今年會不會又是薪資成長被物價上漲吃掉的「窮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