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豆干湯

682

■游常山

入夜八點,這個盛產水果的台三線小鎮已經百家休息了,燈火陰暗中,好在我們找到一家營業中的食堂,吃了客家菜包等不像是正餐的點心,此刻非常渴望來碗鹽味濃厚且熱騰騰冒著香氣,家常例湯,如香港的廣東小館。

豆干湯?這是什麼?兩人份要一百二十元?而牛肉炒麵不過六十元?老闆娘力薦絕對值得,但強調不是台北小館熱炒的豆干肉絲的豆干。

端上來,不禁啞然失笑,原來是尋常的菜豆(四季豆)曬乾的,黑黑灰灰的長條菜豆乾,配上帶骨的豬小排,慢火細燉的家常菜湯。

第一口驚訝湯汁的古早味,如此道地溫潤的家常晚餐的熱湯,立刻聯想到廣東人愛喝的「老火煲湯」,這樣簡單兩種食材,小排搭配菜豆乾,竟然有這樣的滋味,我能聯想到的中醫的食物就是藥膳,陰陽協調,涼熱互補,乾潤兩濟,好像這樣客家小村的傳統家常例湯,竟然輕輕鬆鬆就上菜,就完成。

於是就著一盤二人份的牛肉炒麵,我們大概十分鐘就喝完那一大湯碗的豆干湯,意猶未盡,實在想續湯,但是強壓住,夜行高速公路,太多湯汁利尿不是聰明的選擇。

吃完,結帳,連一碗清炒A菜,二百二十元,實在大滿足!雖然勉強挑剔的話,牛肉絲太硬了,但是與白色細麵條合炒過後,仍鑊氣俱足,令我們食指大動。

這樣的一個冬夜不寒冷的乾燥夜晚,我們趕著紅色落羽松觀光潮來到久違的台三線,松樹讓我們失望,而路邊食堂一碗客家口味的豆干湯,卻彌補了所有的不快。在匆促百公里不到的一日遊,體會到台灣自然的遼闊,與多元文化的處處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