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失落的童心

615

■王壽來

內人在自家陽台養了不少盆栽,雖非奇花異卉,然而,在她「一日看三回」的慇懃看顧下,每一株都長得枝繁葉茂,綠意「昂」然,尤其是那兩盆個頭不小的九重葛,長期開滿粉白色及紅色的花朵,十分賞心悅目,甚至讓不少蜜蜂都嗡嗡地趕過來湊熱鬧。

日前某晚,筆者正在室內燈下靜觀閒書,落地窗外的花盆間,突然傳來斷斷續續的蟋蟀叫聲,我固然無從得知這位「嬌客」是如何不請自來,現蹤於陽台,卻對此一自幼就聽慣的天籟之音,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

猶憶,童年時住家是一棟獨門獨院的日式老屋,室內那些印有各種圖案的紙糊拉門、用藺草編織成的榻榻米,以及用檜木打造的玄關及廊道,無不成為永難磨滅的兒時印記。

彼時家中廚房做菜燒飯的灶台,是用紅磚所砌成,斑駁不堪的外觀,顯現著歲月流逝的滄桑,而每到秋冬季節的夜晚,常常就會從磚隙、牆根中傳出清脆的蟲鳴聲。受好奇心驅使,我曾想找出小傢伙的藏身處,家母見狀,即婉言勸說,民間相傳,蟋蟀進屋,乃是家宅興旺的象徵,不要隨便加以驚擾才好。

對母親的話,自是聽得進去,但我對蟋蟀這種小昆蟲的好感與好奇心,就成為童年生活中最溫馨的記憶了。雖說如此,後來我在中國古詩詞裡所見到的蟋蟀身影,給人的意象皆非喜樂之感。

此類詞句,可謂不勝枚舉,信手捻來幾則最為人熟知者,諸如:岳武穆傳世名篇〈小重山〉開頭的「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詩聖杜甫的「促織甚細微,哀音何動人」、中唐詩人白居易的「梧桐上階影,蟋蟀近床聲」,以及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的「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等等,多半是感嘆時光的緊迫,抑或是騷人墨客的感懷、悲秋、思鄉。

不過,在西洋文學的世界裡,蟋蟀所扮演的腳色卻非這般,舉例來說,幼年時你若讀過十九世紀義大利作家科洛迪所寫的兒童經典名著《木偶奇遇記》,應還記得故事裡有一隻心地善良、能言善道的蟋蟀。另外,以寫《雙城記》馳名於世的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在他所寫的聖誕故事《爐邊蟋蟀》中,也有一隻以家庭守護天使之姿登場,經常在主人壁爐上吟唱的蟋蟀。

走筆至此,不禁想到,對大多數人而言,童年往事無論有多麼美好,頂多也只能「留予他年說夢痕」罷了,而筆者何其幸運,竟有機會在現實的生活中,把深藏內心深處的兒時夢想,跟西洋名著中的故事,做了一個最美妙有趣、人見人誇的結合!

話說十多年前,筆者負責改造占地甚廣、早已廢棄多年的台中舊酒廠,讓它浴火重生,開發成文創園區。其中有一棟木造二層樓建築,一樓改建成新式的會議室,二樓則完全採用實木裝潢,規劃為貴賓接待室。此建物經我再三思量,決定將其命名為「杜康草堂」,以示不忘園區的「前世」。

為了使來客有賓至如歸、一室生春之感,我請擔綱的建築師還設計了一個西式壁爐,落成後,特囑總務人員去採購插電即會明滅的裝飾木炭,擺在爐底,算是一種以假亂真的道具。

此外,由於憶起小時候常聽見的蟋蟀叫聲,以及狄更斯在其名著中所說的話;「世上最幸運之事,莫過於爐邊有隻蟋蟀」,故又請同事買來一種感應式的蟋蟀鳴器,置放於壁爐內,從此,貴賓室裡就有了秋蟲之聲,而這番別出心裁的巧思,所費有限,卻每每喚起了訪賓的童心,甚至引發他們由衷的讚嘆。由此看來,儘管你我的童年早已拋在遠遠的身後,但年幼時那顆天真純潔的童心,未見得已隨無情的歲月消磨殆盡,想來當你閱及南宋文學家陸游的詩句:「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兒竹馬嬉」,亦不免心有戚戚焉吧!

去年底,我在網路上讀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聖誕節當天發表的祝詞,對她以95歲的高齡,仍為其國人點燃希望的燭光,大為感佩。女王的祝詞中有一句話,教我特別有感,依其原文略譯如下:「成年人受憂慮所累,有時無法看清簡單事物的樂趣,而孩子們卻可見及。」

英國女王是當今世上在位最久、最受敬重的君主,所言看似如此平易近人,惟已點出,人們若不想錯過生命中的美好及感動,就要偶爾停下匆忙的腳步,找回那可能在生命旅程中失落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