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會議 細數前瞻研究

252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中研院四日召開第三十四次院士會議,為期四天的議程包括頒發院士證章、討論學術研究重大議題,與選出第三十三屆院士暨名譽院士等。院長廖俊智於院務報告時表示,將以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攬培育卓越人才等三大目標持續前進。

此次會議原訂二0二0舉行,受疫情影響延至今年,也是史上首度以實體和視訊方式同步進行,近二百名國內、外院士與會。

中研院昨天上午舉行院士會議,下午頒發院士證章,包含中研院數理科學組三人、工程科學組二人、生命科學組四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一人。五日專題討論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與談;五至六日展開院士暨名譽院士選舉閉門分組審查,預計七日進行院士選舉。

廖俊智表示,自四年前第三十三次院士會議結束以來,中研院持續拓展新知識領域,也有許多具開創意義的重要發現。數理科學領域研究人員與全球科學家攜手合作,參與「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成功拍攝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影像。

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團隊發現細胞分裂過程的第三種可能性「無合成分裂」,顛覆過去百年來細胞分裂學說,對於未來探究細胞生理機制有革命性影響。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近期與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共同召開第四屆「台灣研究世界大會」,為台灣研究建立起堅實的世界性學術交流平台。

另外在防疫相關研究,廖俊智指出,包含全球首款新冠病毒檢測晶片技術、疫苗研發、開發新冠病毒預防及治療性抗體、抗新冠病毒藥物等。

社會關鍵責任方面,廖俊智提到,為了邁向二0五0淨零排放,中研院協助零碳科技研發,如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另外量子科技在世界各地急速發展,中研院也在南部園區設立量子科技研發基地,及早投入。

延攬及教育人才部分,廖俊智指出,中研院努力擴展科普、知識傳播,如中研講堂、開發博物館,以及「研之有物」出版等;過去四年間成功延攬五名國外人才,擔任生物化學所等五個單位的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