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法案 美智庫:未必對台安全有益

244

認支持部分象徵性條文可能需極大代價 更名駐美代表處等恐刺激北京

中央社∕紐約十一日專電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台海局勢緊繃。葛來儀、陸克文等美國智庫專家認為,「台灣政策法案」推動駐美代表處更名等內容可能刺激北京,美中關係將波折不斷。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今天舉辦視訊研討會,邀請會長陸克文、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等專家討論裴洛西訪台對美中關係的後續影響。

裴洛西不顧北京警告,成為二十五年來訪台最高層級美方政要。中方隨後在台灣周邊海空域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暫停與美方在氣候變遷等領域的合作,並凍結與美方部分軍事聯繫管道。

台海局勢緊繃之際,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延遲審理「台灣政策法案」。這部法案集結近年幾乎所有涉台法案重點,若獲通過,將一次在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全方位提升台美關係,立法過程深受矚目。

葛來儀在研討會提到,美國總統拜登政府認為「台灣政策法案」不見得對台灣安全有重大助益,部分條文的象徵性支持可能伴隨極大代價,包括駐美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駐美台灣軍官著制服。

葛來儀表示,中方研究者知道美國三權分立、總統無法指使國會議員,這意味行政部門無法完全掌控外交政策,令中方擔心美國國會挺台可能促使台灣貿然宣布獨立。因此,她認為美中關係、台海局勢短期內將「跌宕起伏」。

曾任澳洲總理的陸克文說,支持以堅實的安全、防禦政策及軍事援助強化台灣嚇阻能力。但他強調實質作為,如國會兩大黨、美國與盟邦鞏固夥伴關係,而不是玩弄立法階段吸引政治人物的象徵,如駐美代表處更名,「因為這更容易理解、推銷,也更容易引發北京直接政治反應」。

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說,國會在外交議題扮演積極角色通常不是好事,因為這意味國會不滿行政部門處理外交政策;而且國會插手外交常讓議題泛政治化,伴隨很多意想不到後果。如果行政、立法部門合作,結果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