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解剖 肥胖細胞型膠質細胞瘤首例

489
大貓熊「團團」病理解剖報告出爐,確認是因「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去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十八歲的大貓熊「團團」十一月十九日因癲癇發作、病情惡化病逝,近日病理解剖報告出爐,動物園十九日表示,確認「團團」大腦罹患「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為一種原發性腦瘤,以致大腦嚴重萎縮,也是造成癲癇原因;動物園說,團團解剖共耗時四個半小時,「團團」也是文獻上此類型細胞瘤的首例。

大貓熊「團團」的離世,對照護牠的保育員、醫護人員及粉絲而言,就像痛失親人般的不捨。(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台北市立動物園十九日下午召開記者會,醫療照管團隊及野生動物醫療顧問團召集人劉振軒表示,動物園在彙整團團病理化驗的各項結果後,在十二月十六日與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劉振軒指出,經切片判斷,確認團團罹患「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這種癌細胞可能生長在中樞神經系統(腦部或脊髓)內任何位置。

大貓熊「團團」病理解剖報告出爐。(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劉振軒指出,病理解剖報告影像顯示,團團的大腦左側和右側對比,左側大腦液化壞死,且團團體重一0七公斤、腦重二百六十公克,腦重和體重的比例為「一比四一二」,一般大貓熊正常平均值為「一比二三八」,數據顯示牠的左側大腦已經明顯萎縮,腦內組織大量被破壞。

大貓熊「團團」病理解剖報告出爐。(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至於大貓熊發現腦瘤是否算罕見個案,劉振軒說,大貓熊在圈養下十%有癲癇;他指出,去年中國大陸成都動物園有一隻十四歲貓熊「科琳」,去年一月三日突然癲癇,醫師當時只確定腦部病變,但貓熊在七十二小時後就不幸過世,解剖後發現與團團同一種腦瘤,類型為「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與「團團」所長的腦瘤不同;因此,「團團」目前是文獻上第二隻長腦瘤的大貓熊,但卻是「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的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