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手術的決定

213

■吳重達

年近70的男性過去是橄欖球選手,現在還是不定期參加OB隊(Old Boys)的比賽,有時還會跟年輕幾十歲的現役校隊選手車拚。

過去的歲月中,他當然發生過一些運動傷害。右側踝關節就扭傷好多次,也都是包紮一下又上場拚命。近1、2年他注意到,兩個踝關節好像長得不太一樣,右側比較不「正常」,形狀、大小可看出明顯的差異,不知是否長了「東西」,讓他憂心忡忡。

他選擇面對現實,鼓起勇氣看病。X光檢查顯示右踝有退化性關節炎,醫生要他手術;不想開刀的病人又找了幾家診所、醫院,得到不同的意見,反而更加疑惑。最終找到醫師的頭上。

目視下,右踝關節呈現環狀的腫,皮膚正常。主動的關節活動度比左側差;被動,由醫師測的活動度則接近正常。關節活動時無主觀不適症狀,幾個韌帶與關節囊有輕微壓痛感,關節穩定度正常,正、側面X光顯示整個踝關節都有退化性病變。倒是沒出現關節游離體。

醫師先跟病人確定,沒有長不好的東西,請務必放心;再詳細弄清楚病人的過去、目前症狀。病人主觀上並無明顯症狀,行動也不受影響,期待自己可以再在球場上奔馳,與年輕人較勁。他怕開了刀後,會失去他一輩子的最愛。

諮商完畢,醫師建議病人持續觀察病情,享受運動即可。雖然X光有變化,可是臨床上無症狀或只有輕微症狀,不構成該手術的理由。何況,手術有可能得做到踝關節融合術(Arthrodesis),那是為了止痛,將關節永久固定住;行動雖沒問題,但是無法再做激烈運動。

不是見到黑影就該開槍。搞清楚狀況,理解病人需求,尊重病人的想法與選擇吧。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