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後悔

337

■吳重達

有時,醫師會後悔幫病人做手術。

一名高中橄欖球員前十字韌帶斷裂,醫師認為撐到畢業、上大學前的空檔再手術,如此,可以有充足的休息與復健。可是,球員、教練、家人都希望及早開刀;球員也信誓旦旦表示術後會乖,大人也說會監督、保護他。術後只回診一次,開刀後4個月參與練球又受傷,重建的十字韌帶斷了。

醫師問他:「不是說好要復健、保護1年,才可以恢復激烈運動嗎?」他一臉無辜,回說:「也不痛,關節感覺很穩,跑一跑也沒發生任何事,怎麼會這樣?」他1人來診,大人們全消失了!

另1名大專籃球員左肩習慣性脫臼,症狀已影響到日常生活。開刀前諮商時態度良好,也接受術後需固定、保護、復健至少半年,回診確認後才可慢慢恢復運動的課程表。術後回診一次,下次就爽約了;2年後又出現,說近半年又開始重覆脫臼。他自己承認,術後才2週就去打球,會這樣是自己不對,這次一定會乖。

手術隔天查房,病人覺得不舒服,自己拿下固定肩帶,醫師心裡已經不太舒服。一旁的母親無奈地說,出院後他就要開車出去,要醫師再警告他一下。病人則一臉不以為然。醫師盡責地說明,帶著滿腹惆悵走出病房。

還有1名70多歲老太太住入病房後,就固執己見地與照顧者發生小摩擦;手術做髖關節人工關節置換。隔天醫師查房前就接到病人不合作的報告。雖然病人接受了術後衛教,也平安出院;回診時竟然大喇喇地兩手空空走進來。她說:「不痛了,可以走,拿助行器幹嘛?」醫師再跟她強調術後保護的重要性,她還「據她的理力爭」。雖然,最後她答應會遵醫囑;但醫師懷疑,走出診間後,她就會依照「自己的」方式做。

姑舉數例病人自以為是、前恭後倨的例子。醫者不能選擇病人,需公平治療病患。看來,醫師在真正金盆洗手前只能繼續「後悔」下去了。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