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指診摸到腫塊 揪翁腸癌2期

1809
醫師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隔3~5年安排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70歲林先生近來排便時總覺得肛門痛痛的,合併解便解不乾淨感覺,但並未出現血便,以及排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等症狀,生活作息一切如常。就醫進行肛門指診後發現,距離肛門口5公分處有直腸腫塊,進一步做檢查確認為大腸癌第2期。

大腸癌為國內10大癌症之首,因為沒有明顯症狀,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根據統計,大腸癌好發於50~80歲。門諾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楊晉瑞提醒,長輩若出現血便,以及大便形狀、排便習慣改變、下腹不適等症狀,應盡快就醫。

楊晉瑞表示,大腸癌發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家族遺傳史,跟平常的飲食、運動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現代人受到飲食西化影響,高油、高鹽加上纖維攝取不足、缺乏運動等造成排便不規律,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時通常已罹患大腸癌。建議50~74歲民眾善用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50歲以上民眾每隔3~5年應安排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診斷以肛門指診、糞便潛血以及大腸鏡檢查最常見,一旦高度懷疑就會做病理切片,才能知道是大腸瘜肉還是有惡性風險。治療方式則以手術、藥物及放射線治療3種。大腸癌初期的治癒率相當高,呼籲民眾定期篩檢,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馬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