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遲緩 勿當作大隻雞慢啼

377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國內幼兒發展遲緩常常在3歲以後才被發現,父母沒有警覺性是錯過3歲以前黃金治療期的主要原因。
 1年級的新生「阿榮」是個愛笑愛說話的小男孩,當他兩歲半時,只會說爸爸、媽媽、和發出一些ㄚ咿等單音,而且每次只要不順從他,就會大聲哭鬧不停。他的父母親,一個是科技公司高階主管,一個是護理人員,他們總覺得好像那裡怪怪的,兒子比同齡孩子會講的話少,但長輩總是說「大隻雞慢啼」,加上父母親工作忙碌,就不以為意。直到「阿榮」3歲時情況仍未好轉,一次在診所打預防針前,醫師為他進行兒童發展檢測,才發現語言、情緒控制能力都比同齡孩子差,醫師將阿榮轉介到「台南市第三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管理中心」,由專業人員進行複評,結果疑似發展遲緩,於是又轉介到成大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經確認診斷後,展開一連串語言、情緒相關的復健活動。
 台南市衛生局指出,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嬰幼兒被發現發展遲緩現象多為三歲以後,3歲以前的發現率僅3成,主要原因是父母或照顧者無警覺、茫然、挫折及處於不承認等情緒中,才造成幼兒錯過黃金治療期。幼兒3歲以前是腦細胞連結增長最迅速的時期,神經系統可塑性大,在此時期接受療育,成效最好,療效是3歲之後才接受療育的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