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聯全球保險報告:混亂中定錨

1111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安聯發布了其最新的〈全球保險報告〉,內容分析了全球保險市場的發展情況。其中,台灣的保險市場在 2022 年減少 190 億歐元或 -19.6%,總保費收入為 779 億歐元。此銳減完全歸因於壽險 (-26.0%)。但即便如此,該業務仍然是最大的業務體,達 563 億歐元。 另一方面,其他兩個業務體的保費收入溫和成長:產險上升 5.5% 至 86 億歐元,健康險增加 2.8% 至 129 億歐元。

根據此報告,2022年,全球保費收入總計約56兆歐元。其中,壽險依舊掛帥 (26兆歐元),領先產險 (18兆歐元) 及健康險 (11兆歐元)。同年度,總體保費成長2590億歐元,或+4.9% — 與8.6%的全球通膨率成為強烈對比。但上述的三大業務體,並非個個表現出色:當產險錄得+8.7%的強勁成長、健康險小幅攀升+4.9%時,反觀壽險,僅增加+2.4%,十分慘淡:實際家庭所得縮水,對私人儲蓄造成影響。

受惠於全球所有地區的合力推動,產險保費得以上升。 2022 年全球成長的 775 億歐元(+9.9%)有一半以上歸功於北美;該地區以8600 億歐元的保費收入,穩坐全球最大市場。 亞洲去年表現也相當不錯,成長 8.4% (+310 億歐元)。 此地區保費收入總計接近 4030 億歐元,首次超越歐洲(+4%, 從 150 億歐元升至 3970 億歐元)。

去年,壽險市場受到重創,尤其是西歐:2022 年保費收入下滑 2.7%(-210 億歐元下至 7400 億歐元)。 亞洲也不盡令人滿意,只有小小的+3.6%成長(+330 億歐元至 9520 億歐元)。 與產險一樣,2022 年北美依舊是主要的增長動力來源,上升 7.8%或 610 億歐元至 8400 億歐元。 美國在健康險方面的主導地位更為明顯,市場約佔全球所有保費收入的三分之二。

從經濟面來看,如何在通膨環境中調整轉向將是未來幾年的最大挑戰。 五個結構性驅動因素將影響通膨,即“五個 D”:人口結構(demographics)、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去碳化 (decarbonization)、數位化 (digitalization) 和債務 (debt)。 總體而言,這五個 D 可能導致年度通膨率飆高 1 個百分點。 “保險在高通膨、低成長的動盪時期證明了它的價值。”安聯首席經濟學家 Ludovic Subran 表示。 “雖然保險業不是通貨膨脹的解藥,但假以時日,它可以隨著時間平緩其影響,發揮緩衝作用。例如,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個人產險中所涵蓋的汽車和財產等,去年通膨的程度就遠低於標題通膨。 保險是必不可少的緩衝避震器,因為它會為客戶把經濟周期的曲線拉平、穩定波動。”

儘管通膨加劇——或正因為如此——未來十年保費預計增長 5.2%,為全球總體保費再注入 4兆1900 億歐元。 到 2033 年,壽險保費收入可望達43 兆歐元, 31 兆歐元的產險保費收入,以及23 兆歐元的健康險收入。

台灣保費預計每年可增長 4.3%; 到 2033 年,總市場規模將達 1240 億歐元。壽險預料仍是最大業務體(880 億歐元),其次為健康險(210 億歐元)和產險(160 億歐元)。

顛覆式的科技輩出,加上新生、竄升的風險,本預測——或多或少暗示了連續性——可能讓人感到意外。 但是,這僅適用於保費增長的表面,隱匿在內的變化相當劇烈。

毫無疑問地,科技會改變保險公司的運營方式。 以客戶可及性來說,生態體系便將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不光是提供各種產品,還可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來滿足客戶的種種需求,無論是行動、生活、旅遊、理財還是醫療方面。 況且,AI 在數據分析上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徹底改變從承保到理賠處理的整個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