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在山谷的光燦裡

1549
遠山的跫音

文/圖 林明理

車過瑪家鄉涼山村,神性的天空和枝葉茂密的花木,默默地順著山路前行。終於抵達偌大的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停車場,像是來到了一座熟悉而讓人思懷的∣∣森林的故鄉。

頻頻歡唱的鳥雀,追逐上下。一隻鷹,在群山環繞與溪流潺潺的彩虹橋上遨翔,到處是原民藝術彩繪或木刻的雕像。

這座佔地面積約莫八十二公頃的園區,承載著臺灣原住民古老的文化與聖潔,傳說和滄桑。沿著山谷,放目望去,一邊是肅穆而立的高山,另一邊是晨光普照,蜿蜒不盡的溪水。

步上彩虹橋的另一端,風,是我唯一的旅伴。它以極緩慢的步履,亦步亦趨,引我想像。這座橋,走出了多少文人暢懷寄興的詩句?又歌詠了多少悠遠歲月裡原民故鄉的遼闊與思愁?

當我坐上遊園車,抵達「富谷灣」,空氣裡散發著原始林的木香,恍若時光倒流,走進一個沉浸在絕塵無聲的世界,而周遭以茅草、竹材或石板為家屋的建物,猶如塵世中安靜的桃花源。

徜徉其中,一切靜寂。一條深深淺淺的小徑,樹葉婆娑,只有風蟄居在時間之上,向我訴說著光陰裡的故事。我一邊聽,一邊駐足下來丈量滿山的綠意……故事裡的深情,如一首不朽的詩歌,動人心扉;如一片落雪,令我依戀。

直到我看到幾位旅客跟著族人正在做一項「刺福球」活動,他們在文化體驗的笑聲中,跟著聆聽導覽員講述族人與自然和諧的故事,也就構成了一幅原民生活中動人的風情畫。

之後,我來到塔瑪麓灣區,目視賽夏族十八兒社住家等,還看到小朋友拿著打擊棒,好奇地跟著穿著傳統服飾的族人敲擊木琴,特別可愛。我還看到廣場上,有旅人在練習竹鼓鼓擊,旁邊有座「觀流橋」,恍惚間,在陽光中閃爍的溪流,宛如一串小碎鑽,讓我靜下來站在橋上沉思。

作為全臺灣規模最大、最具研究價值的野外博物館,就是這座原住民文化園區成立的主題;所以它敞開大門,冀望旅人在園區的旅遊中,瞭解與尊重原民文化傳統的重要性,也讓原民找到自己。

當我返回入口旁的迎賓區,有八角樓特展館等建築,存放著許多原民的文物及雕刻,令人目不暇給。歸途,在山谷的光燦裡,我想起印度詩人泰戈爾在《生如夏花》的那首詩:

是大地的淚點,使她的微笑保持著青春不謝。

我深信,只要來過,這山林與原民文化的美,在記憶中就無法抹滅。它,似山谷裡最美的一朵野百合,永不凋謝,比一泓清泉還要遼闊……是我歲月裡的記憶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