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病原菌 新冠培養的隱形殺手

404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國內出現COVID-19第4波流行,醫界提醒,新冠病毒醞釀中的隱形風暴「抗生素抗藥性疫情細菌」,同樣不可輕忽,一旦染疫同時合併感染某些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2至3倍。

一名51歲婦女,因發燒、咳嗽、身體疼痛住院,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經X光檢查顯示雙側肺浸潤,住院期間因呼吸窘迫持續惡化、轉入加護病房,最後插管治療。治療期間竟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以及過往被稱為超級細菌的「抗碳青黴烯抗藥性腸桿菌(CRE)」中的克雷伯氏肺炎菌(又稱KP菌),個案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危急症狀,所幸經更換抗生素治療後才終於脫險。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2倍。根據國內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最新一季監視報告,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病原菌占比普遍升高。

其中,以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例如,特定病原菌檢出碳青黴烯類具抗藥性之綠膿桿比率由2013年的14.3%增加至2022年第2季的17.2%,相較於2021年,增幅為4.9%,推測此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若放任細菌抗藥性的盛行率持續惡化,估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千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

此外,屆時台灣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2021年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6大致命癌症所造成的死亡總和,是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以上。

要如何才能幫助持續增溫的抗藥性公衛危機降溫?聯合國呼籲各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的抗生素藥物投資,以確保對抗超級細菌的強效武器部署到位。

台灣美國商會日前發表「2023台灣白皮書」也提到,除了國際抗生素供應不足,國內部分藥品價格過低、藥業無法持續供藥甚至退出市場,也可能是導致缺藥危機的原因,因此建議政府獎勵抗生素的引進、研發、創新,健保給付規則應予以適度獎勵,同時檢討藥價政策及保障現有抗生素,協力對抗超級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