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黑數 情緒低落者 過半不就醫

309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現今社會中,憂鬱症是耳熟能詳的名詞,然而普遍人們仍對憂鬱症存有誤解及迷思。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楊偉成表示,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除了持續、長期的影響情緒外,也影響思考方式、飲食、睡眠及對生活的樂趣感知等,提醒民眾面對長期低落情緒,應勇敢就醫尋求協助。

台灣憂鬱症就醫人口逐年緩步成長,現每年超過40萬人。然而其中不乏黑數存在,仍有超過一半長期處於情緒低落的人不會就醫,而就醫的患者中,更有3成以上不會規則回診治療。「情緒低落是憂鬱症嗎?也需要看醫生嗎?」是常聽聞的迷思,楊偉成指出,健康的人情緒難免有起伏高低,然而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與環境因素、壓力、遺傳基因、腦部化學物質失去平衡等有關。

憂鬱症與本人意志堅定與否、心態是否積極樂觀等無關,憂鬱症可怕之處就在於持續、長期影響情緒之外,也改變人的思考方式,繼而影響飲食、睡眠與對樂趣感知的能力,楊偉成也提醒,只要有幾乎整天、幾乎每天都情緒跌到谷底,持續2個禮拜以上,可能就有就醫的需要。

現今憂鬱症的治療包含藥物、心理治療、腦刺激療法(如經顱磁刺激)等,都能有效改善症狀、縮短病程。楊偉成強調,情緒起伏低落是正常心情表現,但若是長期低落就需特別注意,若合併睡眠困難、易動怒、憂鬱或有輕生想法就應提高警覺,也可透過心情溫度計量表等評估自身身心狀況,如有嚴重情緒困擾,建議尋求精神科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