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憂鬱症患者 僅2成求助 美57%會求助

354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歌手李玟因憂鬱症離世,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指出,民眾一旦發現自己陷入過久、過於嚴重的情緒低潮或興趣缺乏,伴隨許多的身心症狀、負面思考,可能就要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憂鬱症,建議民眾關心身旁的親友,如發現自已或親友有疑似症狀,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30年憂鬱症會由2004年造成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3名的疾病,上升到第1名的疾病。

憂鬱症的點盛行率是3%,若由2002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訪問全台兩萬多名樣本所作的調查,結果發現15歲以上民眾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高於WHO估計3%);65歲以上8.4%達重度憂鬱,其次15-17歲6.8%達重度憂鬱,估計憂鬱人口逾百萬。其中女性10.9%,是男性6.9%的1.8倍。但是憂鬱症就診率偏低,只有2.3%。

在2003-2005年全台灣精神疾病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顯示台灣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只有1.2%,相較於美國憂鬱症終生盛行率16.2%,實在偏低了不少。但是該研究也發現台灣被確認達到憂鬱症的個案,有更多的平均工作喪失天數,美國為35.2日,台灣達74.9日,較少的求助比例,美國為57.3%,台灣卻只有20%,顯示台灣人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抗拒治療。只有1/5的憂鬱症患者有去求助,還有4/5沒有求任何治療。

憂鬱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悶悶不樂、面露愁容、哭泣、易怒;生活失去平時的興趣或樂趣、性慾減低;認知及動作遲鈍,反應遲鈍、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失眠、經常凌晨醒來;疲倦及四肢無力;覺得無助、無用、無望,且常合併有明顯焦慮症狀,如恐慌、莫名的恐懼、心悸胸悶、頭暈及全身疼痛等。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表示,當親友出現上述情況,甚至突然把心愛或重要東西送人、突然傳訊息給久未聯繫的朋友、突然講話速度變慢且不願意與人溝通、常閱讀或尋找有關死亡資料等時,應盡速陪伴給予支持,傾聽並試著引導情緒宣洩,移除危險物品,等待對方情緒緩和後協助就醫與尋求專業協助。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指出,在治療方面理想上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效果優於單一治療。藥物治療效果一般較快,4-8周應該有效症狀改善或緩解。若是藥物效果不好的醫師應該重新檢討診斷與藥物選擇、劑量與時間是否充分、患者有無規則服用藥物等等。而單獨心理治療效果不佳者,也建議轉藥物治療或者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讓自己或親友遠離憂鬱症的困擾。(珍惜生命,自殺防治專線請打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