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有藥救 與老化不同

387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統計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研究顯示失智症狀是可以透過藥物與健減緩的,鼓勵爸爸們面對自已的腦部退化,一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

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全世界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國際失智症協會推估全球有5000萬失智症患者,到了2050年將高達1億5200萬人。

而失智症與老化是不同的,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如果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這是屬於老化;如果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就是失智。

失智症協指出,失智的早期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甚至連重要之日期或事件也會忘記。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較無法專心或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的事情。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如司機伯伯經常開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資深廚師炒菜走味等。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搞不清楚年月日或找不到回家的方向。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失智者會誇張的任意放置物品,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尋找,而常指控他人偷竊。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很空易聽信各種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穿著打扮不合時宜。

再者,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後,睡眠量比過去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社交活動。情緒和個性的改變,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等失去自我克制能力。

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有上述症狀者可以尋求藥物治療以減緩症狀,包括膽鹼酶抑制劑,NMDA受體拮抗劑,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可由專業醫師研判症狀開藥。

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可由物理治療進行認知訓練,甚至可採取懷舊療法、亮光、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也有助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失智症協會指出,兒女們也應陪著長輩多運動,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使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

多動腦,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採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飲食不但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甚,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7成,也可減緩正常老人認知功能減退的速度。

失智症協會並且提醒長輩維持健康體重,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老年人亦不宜過瘦。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遠離香菸,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煙可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