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阻塞吸藥錯誤 治療無效

554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65歲王伯伯菸齡長達30年,半年前因感冒造成呼吸急促,且合併有喘鳴聲,送急診後確診罹患肺阻塞。門診追蹤治療期間,如走動太快就會喘、天氣變化大時就胸口不適。2個月前又因呼吸急促而掛急診,才發現是吸藥方式錯誤,導致藥物沒有進入肺部,無法發揮作用。
 肺阻塞為常見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初期症狀「咳、喘、痰」容易和感冒混淆,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中重度。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千人,其中肺阻塞就占逾8成。急性惡化是肺阻塞致死的主因,若發生一次重度急性惡化,2個月內死亡率提升至20%。
 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鶴健表示,肺阻塞致死人數比例僅次於肺癌,但國人認知不足。規律的藥物治療及正確使用吸入器裝置確保有真正使用到藥物,是避免急性惡化的關鍵。且用藥順從性高的患者,可降低44%急性惡化的比例,正確用藥的患者可降低21.2%的死亡率,凸顯「規律用藥」與「正確用藥」的重要性。
 為了解肺阻塞患者用藥狀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針對全台7家醫院共168名肺阻塞患者,依照分別使用的吸入器種類進行調查,結果有超過半數患者藥物「有用沒到」,顯示肺阻塞在治療藥物及吸入器的選擇,對於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關連性。
 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邱國欽指出,調查顯示患者在使用呼吸器上面臨「吸氣量不足」、「閉氣時間不夠」、「手口協調性不佳」三大障礙,導致藥物無法吸到下肺部。
 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醫師古世基表示,目前用於治療肺阻塞的藥物至少有3種,吸入器就有至少4種,在眾多選擇下,針對不同階段的肺阻塞患者,更應依照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藥物及合適的裝置。患者應於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自身藥物治療與吸入器裝置使用的正確性,切記「吸藥前先把肺裡空氣吐完」、「按壓吸入器同時吸藥」、「吸藥後憋氣至少5秒」,避免因用藥不完全導致急性惡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