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薈〉是詩讓我們痊癒──靈歌《前往時間的傷口》發表會觀察

546
詩人靈歌最新推出的詩集《前往時間的傷口》發表會,眾人大合照。(紅紅攝)

■林宇軒

不畏窗外的大雷雨,包含蕭蕭、辛牧、林煥彰等前輩作家在內的許多讀者,坐滿了紀州庵新館二樓。眾人無懼風雨前來相聚,主角是詩人靈歌最新推出的詩集《前往時間的傷口》發表會,整場活動由郭至卿主持、與李進文對談。

詩,是靈歌的道場與生活

前往時間的傷口立體書封。

「時間」和我們究竟距離多遠?是什麼樣的關鍵點,讓靈歌決心前往「時間的傷口」?發表會的一開始,郭至卿以「粉紅色」與「如皮膚的紋路」的詩集封面,簡短地評述了靈歌的詩風。
小說家履彊說:「我讀了靈歌的詩集,我有一種感覺──這是現代版的《人間詞話》。」靈歌自23歲時開始寫詩時,就曾與履彊共同參與「綠地詩社」的發刊;在斷了音訊之後,是「詩」讓兩人重新連結起來。履彊特別舉出詩作中的三行,稱讚靈歌用簡短的幾句話,就把歷史的境遇寫得很透徹:

場前致詞者,左起辛牧、蕭蕭、古月。(愛羅攝)

戰火披掛,我們腳掌喚醒的路
在默禱中沾黏沾黏
沒有類的神蹟,都是血的地獄

他說,靈歌的詩作就如同人生的三個境界,以「大學問」呈現出青春不老的哲學思考──「詩是靈歌的道場,是他的生活。」履彊的評論獨到而精要。

對於《前往時間的傷口》,辛牧恭喜靈歌、也恭喜所有寫詩的朋友,讓「詩集」有機會能登上不分文類的暢銷書排行榜。蕭蕭表示,靈歌自前一本詩集的「前往退路」到這本「前往受傷之處」,顯現出的意志就是生命的精采表現。古月則感嘆人生短暫,稱讚靈歌將「傷口」與「靈魂」結合得很巧妙──用文字書寫疼痛,也因為文字而得以痊癒。

場前置詞者,林煥彰(左)、履彊(右)。(曼殊沙華攝)

「作為一個主編,我們一起攜手在詩的領域攻上山頂,一起往下繼續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盧美杏稱讚靈歌的精神很令人敬佩,在整本詩集中讀來印象最深刻的是〈時間的倒敘〉這首,詩中對不同歲數的描寫很深刻。

林煥彰說,自己從來沒有在閱讀一本書時,作了這麼密密麻麻的札記。儘管他認為靈歌的詩作不容易閱讀,但是有很多陌生化的思考非常特別,尤其擅長在物件之中「找關係」,建議可以將詩集的「後記」當成線索切入觀察。林煥彰補充,《前往時間的傷口》收錄的所有作品,幾乎全數都曾發表於報紙副刊與詩刊雜誌,可以作為靈歌受到肯認的最佳見證。

靈歌與主持人郭至卿。(愛羅攝)

從「商場」回到「詩壇」

除了名家致詞,發表會還有詩人龍青朗讀〈成為不成為〉、詩畫家王婷朗誦〈等待十月〉、作家林瑞麟朗誦〈在山上〉、詩人簡玲朗誦〈退一步〉、詩人紅紅朗誦〈鄉愁四起〉、散文家林佳樺朗讀〈都會男女〉。其中,龍青相信靈歌已經充分掌握了詩的手藝;王婷則特別選了一身和詩集顏色相近的衣服;林佳樺笑說自己和靈歌當了很久的鄰居,這次選了一首能夠呈現出詩人「感情觀」的詩來朗誦,當中以「吞嚥困難」來寫「維持關係」,提供了讀者許多想像空間。

對於曾居住國外數十年的靈歌而言,「異國」並不單單只是筆下的「情調」,而是活生生的生命經驗。在李進文的推薦序〈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當中,對靈歌有詳盡的論述,尤其是自23歲開始寫詩的靈歌因投身產業而停筆,在時值60歲的關口才又重返詩壇的這段歷程。

在李進文的觀察中,靈歌從2000年出版的《雪色森林》到2011年的《夢在飛翔》,都算是「少作」──畢竟在詩的國度,我們有時無法以年齡來為詩齡區分世代。綜覽這些作品,李進文指出《前往時間的傷口》、《破碎的完整》和《漂流的透明書》是靈歌的三本代表作,同時又以最新出版的這本為巔峰。在詩集中,「變奏的抒情之歌」統攝了整本作品的調性,而許多的「類型詩」嘗試如〈推理劇中〉、〈命案卡牌遊戲〉、「商品文案詩」等,都凸顯出靈歌「時間即人間」的性情。

李進文(左)與靈歌對談。(愛羅攝)

如果閱讀靈歌最新出版的兩本詩集,會發現雖然質地類似,但卻有不斷更新、蛻變的趨勢。舉例來說,收錄於《破碎的完整》的〈尋人〉一詩開頭寫:「站在原地/看著虛胖的自己/被切割後運走多餘」,而在《前往時間的傷口》當中的〈鄉愁四起〉第一組「一起」則寫道:

在異地
看著逐漸虛胖的自己
被生活切割後運走多餘

從「站在原地」到「異地」,靈歌透過「生活」轉換了自身的位置,搭配接下去的「遠方鄉音忽起/衝進來的人面目陌生/猛然嵌入//一個完整的人」。沿用舊有的敘事之餘,重新編列入新的詩作體系,由此可見得靈歌在詩藝的國度不斷錘鍊詞句。

詩人的現/獻身說法

過往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法讀書寫字,機械電機相關專業的靈歌停筆31年;在「回到詩壇」的前二年,為了將老派的語言更新,每年寫超過400首詩練筆。靈歌認為,自己在語言上最大的特色,就是「陌生化」──透過新穎的意象和嶄新的主題,從不同的的視角切入觀看。

時刻注意自己是否寫得太「隔」的靈歌,也深知創作不能「迎合讀者」,作者唯一要追求的就是「突破自己」。在靈歌的心目中,「好詩」不是作者自己定義的,而是得到名家老師肯定、投稿獲得留用、在文學獎中獲獎;而若同時能夠暢銷,也就進一步證明作品的市場價值。

致詞者之一盧美杏。(曼殊沙華攝)

「參加四家詩社,不可能和全部同仁常常聯繫,都是一年一次的聚會較多;只有少數會私訊會分享討論作品、彼此激勵,這也是最可貴的。」同時是野薑花、創世紀、台灣詩學、乾坤詩社的同仁,靈歌笑說自己「真的參加太多詩社了」。網路時代,詩社都在臉書開闢詩社團,版主們經過篩選讓較好的詩作登上詩刊,不只讓貼詩者感受到榮耀,也促進臉書詩社團的水準,可謂相輔相成。

對於整本作品,靈歌坦言最滿意的三首詩是〈吻合〉、〈時間的階梯〉以及〈成為不成為〉。靈歌自陳,詩集第一首詩〈吻合〉原先的題目就是書名的「前往時間的傷口」。有趣的是,在集結成冊的編輯過程中,〈吻合〉當中寫到「前往」,第二首詩〈時間的階梯〉提及「時間」,第三首〈等待傷口〉描述「傷口」,這三首詩也就順理成章地開展出整本詩集的調性。

「傷口真是隨時隨地都有,但這就是人生。」靈歌從年輕時的跌跌撞撞,到現在的成熟老練,如同〈還原〉這首詩的兩行:

成為每座城市共有的路名
成為某些人的原諒

傷口是詩人的靈魂,也是詩人的愛戀。在持續寫詩的過程之中,靈歌的所有傷口都早已痊癒,剩下的不是疤痕,而是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