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洩憤

192

■吳重達

國中運動員由教練押著來診,主訴左足前方腫痛。醫師看到他的左足背浮腫、稍有瘀血、有壓痛感,懷疑是骨折,就送他去照X光。無獨有偶,另1名高中生手腫痛,手掌有肌肉瘀血,由家長陪同到診。

前者得國中生在比賽時自覺表現不佳,好幾次用腳踢牆壁、椅子;教練將換他下場後,他更用力踢地球幾下。隔天教練發現他走路怪怪的,就押著心不甘情不願的學生來醫院。

後者的高中生則是覺得自己不對,主動求診。

幸運地,2人都是軟組織受傷、沒有骨折;經保護傷處、冰敷,自己活動、復健,幾週後應該就可以復原了。醫師除了做診斷、提供治療;此次還身兼運動心理諮商角色,提供數個案例供他們參考。

運動中狀況不佳、挫折感重、發生失誤等,是運動員必經歷程,只要是人都會生氣,問題在於如何承受、表現。有些人用洩憤動作來激勵自己、有些人的憤怒是一種表演、有些人是藉此疏放壓力、有些人是自我懲罰,各種面向所在多有,重點是如何在可控範圍內發作而不傷害自己。

自我控管與人的修養、教育、心理成熟度等有絕對關係。網球明星費德勒、納達爾,棒球的大谷翔平是正面的標準教材,他們很少在劣勢比賽中失控;而澳洲壞小子─一位曾經球王就是反面例子。

自我控管是可教導、學習的。多閱讀深化自我,多觀察、學習好榜樣發脾氣的樣子以為自己所用。投手生氣地把手套用力往牆壁、地上丟,洩憤了,人可是一點事也沒有;籃球員憤怒地大吼,手用力捶包了厚厚海棉的防撞籃架,氣大致消了,手也沒傷。

找反作用力大的牆壁、固定的桌椅等洩恨是找錯對象。有知名球員因而骨折,除了自己身體損傷,更有損形象,甚至還影響球隊運作。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