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夢裡山河--登普悠瑪聖山都蘭山

901

森林步道
 文、攝影/洪長源
 都蘭山是小百岳之一的中級山,攀登不難,是東海岸邊的名山、台東的縣山、卑南族的聖山,對於住在西部平原的人來說因路途遙遠,必須3天行程才可以安排,為了一圓「夢裡山河」,我們終於帶著滿滿的憧憬與喜悅,踏上這一趟行程。都蘭山,我們來了。
  清晨5點鐘,太陽還在太平洋海水底下很深很深的地方,但迫不及待的山友早已晨起,到了森林公園散步,天空猶有幾片烏雲罩頂,還灑下絲絲雨珠,難道天公要我們雨中登都蘭山嗎?幸好太陽躍上海平面之後,將烏雲吞噬,留下朵朵白雲,同時送來陣陣涼風,真是一個秋高氣爽、雲淡風輕的好天氣,台東人善良好客,台東的天氣亦如是,不忍我們頂著大太陽登山,所以賜給我們一個「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好日子。
 遊覽車行駛在台9號公路,由台東往都蘭前進,都蘭山就在正前方,感覺不高卻很美麗俊秀,像是披著長髮的美女,在海風吹拂下,秀髮隨風飄動,多麼迷人,所以又稱「美人山」。面對著太平洋,這是海岸山脈向東延伸的一支稜脈,突出在大海中,那突出的地方就是「都蘭鼻」,都蘭鼻所圍成的海灣就是「都蘭灣」,都蘭灣裡的村庄就是「都蘭村」,風靡全台的「都蘭國中」書包產自這裡。開接駁車送我們上登山口的司機大哥說:都蘭山上有許多鳥類,我們統稱牠們為「都蘭鳥」。
 都蘭山也是藍寶石的故鄉,曾經引來許多淘金客及觀光客。「都蘭」是卑南族語言的譯音,原本的意思就是寶石的意思。
 在登山口整個都蘭灣與都蘭村歷歷在目,台灣被稱之為「福爾摩沙」,絕非浪得虛名,尤其長住在西部平原的鄉親,有機會來到這稱之為「台灣後花園」的台東,登高欣賞美麗的大地、美麗的高山、美麗的海洋,感動的心一定是深刻的。從西部平原帶著感恩的心來這裡,無非是要放鬆自己,尋求一份悠閒無爭的心境,將無染的風、無塵陽光全部包裹帶回家。
 都蘭山三角點海拔1190M,但過了普悠瑪後要下切約200M至鞍部再上升,故總爬升高度約820M。從登山口起登先走1.2K的產業道路,路雖寬卻是坎坷不平,但有高樹遮住陽光,走起來仍感輕鬆,然後進入登山步道,之字型爬升,稍後即到稜線,稜線左側是延平鄉,右側是東河鄉,山海農村田園景觀一一呈現。有時候稜線轉折一下,呈現不同景觀,一邊是巍然高聳的中央山脈,一邊是浩瀚無際的汪洋大海,截然不同的壯麗景觀,截然不同的震憾詠嘆,僅1190M高的都蘭山已然具備大江大海、大山大河的氣勢。
 昨夜下了一場雨,步道潮濕、樹葉還留有雨珠;林間不時傳來鳥鳴聲,我不是公治長,聽不懂鳥語,猜不透是歡迎我們這群遠方友人,還是抗議我們打擾了牠們的清幽生活?不過讓我想起一首詩,用來形容此情此景倒是很貼切「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來到2.35K的「普悠瑪」處,「普悠瑪」是卑南族祭典的地方,也是登都蘭山的重要地標之一。步道旁一顆巨石上寫著「普悠瑪」三個大字,巨石前3個竹製酒杯,代表卑南族虔誠信仰,歲時祭祀不間斷,從祖先初履此地到現在,少說也有幾百年了吧?但子孫信守祖先的承諾,不因時間而淡忘,這正是我們最可貴的文化,「普悠瑪」一定可以在都蘭山上永恆延續。
 「普悠瑪」又代表何種意義呢?原來這裡是早期卑南族人狩獵時,為答謝山神賜與食物與保佑平安而設的,一直到現在,每年卑南族祭典之時,都會上山至此膜拜祭祀。傳說卑南社的祖先從聖山都蘭山下山後,各自找適合的地方居住,因此6個家族分散6處,經各家族長老商議,決定把集會所集中在一個地方,長老們開會就稱為puyuma,是「集中、團結」之意。從此,卑南社自稱是puyuma,就是今日的南王部落。
 南王部落的南王國小組織有棒球隊,1998年南王國小棒球隊獲得關懷盃少棒錦標賽冠軍,全隊歡呼,將帽子擲向空中慶賀勝利,民生報攝影記者拍下這歡呼的一刻,該相片後來被選印在2000年發行的500元新台幣紙鈔上。現在請你拿出身上的500元鈔多看他一眼,原來我們天天使用的500元鈔與都蘭山也有密切關係。
 台鐵為提高花蓮及台東的運能,引進17列共136節傾斜式電聯車,由於先前已有以花蓮縣為主而命名的「太魯閣號」,所以新車就以台東縣為主命名,「普悠瑪」雀屏中選是理所當然,以後有機會乘坐「普悠瑪」號列車,將可以多一份認識,增一分感情。
 離開普悠瑪,繼續向都蘭山前進,若由高度來看,普悠瑪1130M、都蘭山1190M,只差60M而已,若由路程來看,普悠瑪2.35K、都蘭山3.8K,只剩1.45K,應該40分鐘頭就可以到了,但其實不然,因為還要下切約200M至鞍部再上升,所以花了一小時才攻頂,俯身膜拜,對卑南族獻上最深誠的敬意與祝福,因為他們的守土愛土,台灣才能長遠擁有好山好水,有一處供子民謳歌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