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城市與閱讀〉2020奇譚(上)

1636
去年此時,城裡的小商店,佳節的氛圍正濃,店中流連著選購耶誕禮物的民眾。

文/攝影 王悅嶶

2020,是奇幻的一年。身在台灣的民眾,大概是這年世上最幸運的一群,仍過著正常的小日子;但,在素以美好生活與高度文明自豪的歐美各國,市井小民們,卻發現自己墜入一部世紀大奇譚,成為幻想小說的主角,不思議的事全都成了日常,一天比一天離奇,難以脫身。

對於熱愛美酒美食、擅於哲學思考,滿口自由、平等與博愛的法國人,這年所經歷的奇幻日常,真足以傳給八世子孫,連家中牙牙學語的小娃兒都學會了出門前提醒大人要戴口罩、還要填寫外出單。

大概因為天乾物燥,氣候上得天獨厚,不像亞熱帶,沒冷藏的食物隔天就長蟲,沒收好的書籍唱片,隔年已經發霉,歐洲人往常對自然界各種菌類,似乎看得很輕,對傳染病毒也是一樣。吃了一半的蔬果食物,擱在廚房一週也能繼續吃,聚會的時候,親友大小全員親吻一圈後,才偶然想起,自己最近得了流感。

這一年,大家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學戴口罩,學到世上有這一樣簡單的小東西,用以防護空氣中的飛沫傳染;很少洗手的法國人,也全民普及了乾洗手,甚至接受不親吻不擁抱,忍住拉丁民族靈魂基因裡的熱情奔放,還忍受了一整個春暖花開的大封城。

沒想到,就在窗外秋高氣爽的藍天下,幾千萬老百姓,又重新面臨禁閉在家的命運。

想出門買菜的民眾,乖乖在外出單上勾選了去採買民生必需品的項目,簽了字,來到賣場,看到眼前匪夷所思的景象:一排排的貨架、一整區的商品,被披掛了禁止的紅白條,像刑警辦案的現場。

危險不准靠近的商品計有書、玩具、成衣、飾品等,仔細一瞧,文學書跟童書不准買,但報刊雜誌可以;流行成衣跟皮包皮鞋不准賣,但家居睡衣和拖鞋可以。家居飾品的相框被封起來,園藝用品的花盆則可以賣。所有食品可以流通。五金廚具可賣,文具用品沒封;可以買菸買醉,買八卦週刊,但不能買一本精神的食糧。

這又是怎麼了?這景象,可跟防疫又有什麼相關?

我身邊接觸的法國人,大部份已經很努力防疫,這些人代表著多數大眾,他們普遍都希望能得到明確的指示,知道甚麼該做,甚麼不能做,希望走出這場危機,偏偏,這樣的指示,卻總得不到。他們先被勸導,健康的人不要戴口罩,後來變成不戴要罰錢;先說一定不封城,結果不但封,還像扮家家酒,沒事一封再封呢;一下叫大家跟病毒作戰,一下又說要跟病毒共存,一下封城,一下解封,還讓大家去度假,挽救旅遊業的經濟;一下又說大家跑來跑去,再把你們關起來。

一下叫飯館晚上十點打烊、一會兒又八點後不能賣酒,再來又是過了幾點,連外賣也不准……一下乾脆全關了,大家都昏啦。商店的庫存還可以擺,飯館的備料跟花店的鮮花,只好扔垃圾桶,豈是心酸兩字了得。

這一年來,廣大的小生意人受到的波及最大。不能開門做生意,沒有收入,還要照付租金跟薪水,上一回,好不容易解封了,商家們又是準備乾洗手、測量店內安全距離,忙著在地板上畫線貼膠帶、在櫃檯前裝透明隔板,兢兢業業,通通弄好了,可又封城啦!不屬於「民生必需品」的商店再度勒令關門,他們真已受盡苦惱。

眼看街上的鵝肝、名酒跟高級巧克力店燈火通明,對面的書店、花店、鞋店跟童裝店卻不准營業,做生意的小市民,心裡真不是滋味。如果說食品是民生之必需,書跟皮鞋就難道不是麼?

還有那些准許營業的大賣場,那裡可不只賣菜賣肉,也賣衣服跟書,花草玩具,有各種不屬於「民生必需品」的東西呢,這真是大大違反共和國的平等精神。

書店的關門尤其受到爭議。曾幾何時,以文化自豪的法蘭西,把人民關在家面壁,還不准買書充實精神?!儘管鄰國如德國比利時紛紛表示,他們的書店封城期間照常營業,而在義大利,這比法國更浪漫幾分的國度,花店也照准營業。

太不公平啦。小生意人提出了嚴正的抗議。

究竟什麼才是生活之必需,又什麼是生活中的海市蜃樓與錦上添花,可以等一等?

防疫怎麼也弄不好,倒是為這問題,大家熱轟轟吵開了。已經頭很大的政府當局,為讓大家閉嘴,乾脆,像一位公正的家長那樣,就下令:你們都不要吵了,大賣場也一律也不准賣這些非民生必需品吧。

於是,2020的秋天,光臨賣場的法國老百姓,就看到了如上那刑案現場一般的奇景。

聚餐已經沒有了,電影院沒有了,博物館沒有了,賣場變成了辦案現場,耶誕市集也沒了。

耶誕老公公,他還會來嗎?他會戴口罩嗎?

大家現在唯一的期望,是二度封城能暫時達到病例數據下降的效果,好讓大家放出來過個耶誕節。那麼,耶誕之後呢?

不論如何,這個耶誕,再也不會跟往年一樣。往昔那無憂甜美的佳節光陰,當時渾然不覺,何時才能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