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賴清德訪美雖有突破,但宜以平常心看待

463

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左二)拜會白宮國安會。(中央社)
 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日前參加美國國家祈禱早餐會,與美國總統川普同場,綠營媒體大肆報導,稱之為「台美斷交以來最大突破」。平心而論,賴清德之行確實反映當前台美關係非常良好,但過甚其詞不僅貽笑大方,而且恐造成反效果。
 國家祈禱早餐會固定於每年二月的第一個禮拜四在華府舉行,今年是第六十八屆,共有來自全球一百四十多國三千五百多人參加;美國國內包含總統、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宗教領袖、政商菁英和一般民眾;國外則有世界各地政商名流和宗教人士。賴清德能被安排在會場最前排,並與共和黨參議員葛蘭姆同桌,足見邀請他出席的對華援助協會相當夠力,也證明主辦單位對他十分禮遇。
 就事論事,台灣早有不少政商名流參加過國家祈禱早餐會,美國總統既然每次都固定參加,這些人當然也就與美國總統同場,所以以此炫耀並沒有什麼意義;何況賴清德只是以個人身分參與,既不是以副總統當選人身分受邀,川普也完全沒有跟賴清德有任何互動,將其視為「台美關係最大突破」,未免有點自欺欺人。
 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從李登輝之後,台灣歷任總統、副總統當選人都未能在就職前訪美。二OOO年陳水扁贏得大選後曾表達訪美意願,美方並未同意;二OO八年馬英九大勝,一度傳出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就職之前可能訪美,但未能成行;二O一二年馬英九連任,傳出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可能到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演講,最後也不了了之。這次賴清德赴美,雖是以「個人身分進行民間交流」,但他畢竟是副總統當選人,在五二O之前訪美,當然具有重大意義。
 另外,一九七九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之後,美國對於台灣官員赴美訪問,有層級和地區的限制,包括正副總統、行政院正副院長、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等人,禁止到華盛頓訪問,多年來已成為不成文慣例。二O一八年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旅行法》,鼓勵美台雙方「所有層級」官員進行互訪,但美國訪台最高層級的現任官員,不過是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前眾院議長萊恩則已卸任;如今賴清德不但到華府,還跟白宮國安會官員會談,就某個程度講,確實也算是不小的突破。
 不過,這樣的發展顯然不是中國大陸所樂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提出警告,要求美國不得安排領導人、政府官員、國會議員與賴清德「進行任何形式的接觸」,並呼籲「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停止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以免對中美關係造成嚴重損害」。這固然是大陸方面的例行反應,但台灣越是張揚,大陸的反彈就會越大,反制的力道也可能越強。
 就以賴清德訪問美國國安會官員為例,綠媒大篇幅報導賴清德跟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會談七十分鐘,「寫下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以來,我國拜會白宮國安會的最高層級紀錄」,事後賴辦澄清「並非屬實」。不管是綠媒吹捧過度還是賴辦被迫澄清,都可看出主動聲張其事,只會增加不必要的困擾。
 事實上,正值賴清德訪美之際,就有所謂「熟悉華府內情人士」指出,美國將邀蔡英文五月就職後訪問美東,雙方近期已開始針對屆時與華府高層會晤的相關行程進行安排,消息傳出,總統府也立即否認。雖然不能斷言這件事已經「見光死」,至少可以確定,未來想要促成其事,難度必然提高。有鑑於此,對賴清德此行,還是以平常心看待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