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中國神話大檢閱

353

 ▉王鼎鈞
 網上盛傳一篇熱門文章,報導哈佛大學一位教授的演講,這位教授「在激情帶動下」稱讚中國的神話優於西洋神話,能代表中國人以堅韌不拔的精神與自然鬥爭。
 報導說,這位教授引用了鑽木取火、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
 友邦學者如此美言,我們當然卻之不恭,請恕直言,卻也受之有愧,因為中國古代神話最大的缺點是缺乏足夠的想像力,名教授所舉的這幾個例子,鑽木取火、大禹治水不能算是神話,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最後的結局是人類失敗了,而且中國古代神話沒有建立一個有系統的的天界,缺少神與神的鬥爭。這都是想像力不足的證明。
 一個小姑娘在海裡淹死了,也沒提怎麼落海的,如果沒發生海嘯,大海千秋萬世擺在那兒,你不躲著他,自己也有責任。姑奶奶脾氣大,硬要化成小鳥啣石填海,有個性!是個典型,但不能提高到中國人的特徵。啣石填海不可能成功,但故事到此為止,也沒有跟愚公合作,把兩座大山丟進東海,製造一個島嶼出口氣。
 嫦娥奔月沒有下文,精衛填海沒有下文,吳剛伐桂也沒有下文,都是鞠躬盡瘁徒勞無功,因為想不出怎樣可以成功,好像江郎才盡的人寫小說,故事開個頭兒,放下了,神仙還活著,神話先死了。牛郎織女高一檔,每年有一度鵲橋會,挑動天下少女的神經,有永久的生命,不過也很可憐。
 后羿射日成功了,十個太陽他射下來九個,這事非同小可,天象地質都該有出人意表的劇變,到今天火山海嘯猶是當年餘波蕩漾。可是怎麼樣?天上掉下來九隻烏鴉而已!太令人失望了!
 哈佛教授褒揚的五個神話,夸父逐日應該排名第一,也就是壓卷之作。巨人和太陽神賽跑,由日出扶桑追到日正中天,幾乎追上了,也渴死了!人死並非一切消滅,何況夸父半神半人,他的骨骼變成山,眼睛變成星,毛髮變成山林,血管變成江河。變幻風雲,震撼心靈,可惜這一部分和盤古開天時相同!它對後世的文學好像也沒發生重大的影響?
 教授重視老子一句話:「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神對人不懷好意,人只有靠自己,不能靠神,他認為中國上古時期的神話是在這種思想下產生的。說到神人之間的矛盾,中國人並未認為上古時期的洪水氾濫是神要滅絕人類,神並未變亂人的語言,使他們分散各地不能團結,神也並未派一個美女提著一箱子災難下嫁人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只是陪襯,重點在下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氏批評的是政治。

 ▉程奇逢
 我在大學和研究所裡讀的是力學專業,我學的泛稱「經典力學」,看得見摸得著,有明確結果,可計算。力學後來發展出一支「量子力學」,大部分論點是推測的,如量子糾纏、時空彎曲、黑洞、蟲洞等等。讀這些很玄奧的東西,讓我想起人類的神話時代。
 物質世界總有些未知的領域,人類在求解未知領域的問題時,如果使用實證方式,得到的結果是發明。比如要取得火種,發明了擊石或鑽木;遇到洪水災害,發明了堤壩和排水渠;為搬運東西的快捷,發明了輪子。但如果使用想像的方法,便產生了神話,如填海、追日、射日。射日神話一定是在夏天寫的,被毒日頭曬得不行了,又不能沒有太陽,於是想像只留下一個,把其餘的熱源幹掉。實證與想象,兩者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人類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都會有。
 人類的童年時代,不同的民族都產生了神話,顯示那個民族的歷史進程與集體性格,後來的學者也從各個民族的神話中,分析他們的文化特點及未來走向。
 在古代,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太少,歷史記載也不多,突顯神話的分量。到後來,有太多的事情要記錄,神話就越來越不引人注意。但是現在神話這一命題就消失了嗎?中國的神話是否只到先秦時代,西方神話是否只到亞歷山大時代就沒有了?《牡丹亭》杜麗娘死三年後復活算是神話嗎?湯顯祖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聊齋》裡人鬼情未了的故事算嗎?西湖邊上白娘子、許仙、法海的糾結呢?
 也許現在我們還在繼續寫神話,只是被太多實用的事情擠壓而沒有感覺。現在有很多關於「穿越」的小說、電視劇。穿越劇先是美國出現的,受蟲洞理論的影響,認為存在著時間旅行,人可以在古今幾百年間穿來穿去,中國作家學習了這種方法,再自己去創作,就像當年對魔幻現實主義的學習一樣。
 不久前中國有一部熱門小說,叫「流浪地球」,與「夸父追日」有點相似,某一天,人類預測到太陽能量即將耗盡,於是利用核裂變製造出地球推進器,趕在太陽毀滅前逃離太陽系。這種「科幻作品」與古代神話一個重要的區別是,科幻作者並不相信他寫的東西,只是出於娛樂與利益的目的,而古代神話的作者都真誠地相信自己的想象。
 我認識一個女作家,有段時間,總是纏著我,讓我給她講「量子糾纏」。我知道她那時正和一個白人同事談戀愛,處在某種感情糾纏之中。我向她潑冷水,量子糾纏和你想象的糾纏沒有一點共通之處,再說你的那點物理數學知識,我講了你也不懂。後來我想,如果她儘管按照內心的感覺,固執地一路幻想下去,也許能寫出一篇神奇的小說。
 童年儘管幼稚,但人們長大後總是無比懷念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