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林邊手記〉空地、筆記與雨傘

1811

文∕攝影 翁少非

之一 空地

偶然,在空地放牧眼神,竟能如此的歡愉。

那天,你騎車路過又折回來,佇立在圍籬的缺口,盡情地往裡頭瞧。

這原是重劃區的荒地,兵營遷走後只剩大榕樹,叢生的雜草幾番枯榮在這座城市角落,經年來都靜寂無聲的,你經常路過,從不曾是你的風景。

鐵絲網的缺口最近被打開的,由馬路上的履帶痕看得出挖土機的進出,半人高的雜草全被它剷除,於是就釋出這片金燦燦的土地。

你感覺得到陽光在土地上的嘻笑跳躍,憶起曾路過一塊被收割的土地,在童年鄉居的收稻季節,興起難以言喻的美感,而寫下這首詩〈割稻記事〉「清晨/割稻機沙沙的/吐出,一片片渴飲藍天的土地;黃昏/鐵牛車轟轟的/吞進,一紮紮拾獲黃金的稻穗;那夜/吾鄉,孩子們就也一絲絲的/吐出,汽水的嘩笑;那夜/吾鄉,老爹們就也一團團的/吞進,菸圈的芳香。」

這首詩取自平凡生活的題材,名作家張騰蛟評曰:文學的作品是要根植於生活的泥土,只有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作品才有價值。詩意則源於割稻後土地的樸拙,懷有純真的童稚才能夠心生同情,道出土地好久未曾看見藍天白雲的渴望。換個向度言:你感謝這原貌的土地,甕住你那逐漸被淡去的童趣。而,能保有童趣,是幸福的人。因為它不單是樂趣情緒,還富含真摯無邪、無限想像的知性與靈性能力。

聽說,過不久這塊地即將建造大樓,難怪另一頭已鋪水泥路。當土地被埋在混凝土之下,往後就難以再一窺其貌,成為不曾存在過的傳說了。為此,你慶幸分享到土地顯露本色的喜悅,並適時拍下照片見證這份美麗。

為何騎過又折回,想張望什麼?是大樹還是後方的大廈?

等你弄清楚後才知道,想看的是這片土地,好久沒見的金黃土地,或說自己塵封已久的童趣。

之二 筆記

年,夠長,但回溯起來,似乎只能留住丁點的往事記憶。

眨眼間,世界活力被囚在肺炎疫情裡的2020年將過,你想起這則與年有關的新聞:諾貝爾基金會展示一百二十年前瑪麗·居禮的筆記本,並說附在其上的輻射線還很強烈,可能會延續一千五百年之久。

一千五百年有多長?人類若以三十年為一代,得要歷經五十代,輻射線才可能完全消除。這本筆記的傳承生命夠長,直到西元3520年還有這個話題可追蹤:輻射線到底消失了沒?

如果你是記者,除了提到這本瑪麗從瀝青鈾礦析離出鐳,寫得密密麻麻的研究筆記之外,還想藉機介紹她二十八歲和居禮婚後,租居在巴黎拉歇爾街時學做菜的筆記。

瑪麗做菜前會先熟閱烹飪書籍,做菜時詳載過程,也會探討失敗的原因,比如:某月某日,奶油沒有充分加熱,所以煎好的蛋捲缺乏彈性;某月某日,蛋捲煎得太焦,要將平底鍋裡的蛋攪均勻才行,還有烹飪書上所加的鹽分太多,一個蛋若有六十克的話,加這些分量的鹽就比較恰當。

對一位忙於工作與研究,還得兼顧家庭的學者來說,這種學做菜的方式未免太繁瑣,但是透過假設、實驗、觀察與修正,控制每一個細節的變化,並鉅細無遺的紀錄,大大的提升學習效率。

坦白說,誰都想學,只不過難以養成習慣。

倘若,總編問:為何要多報這本筆記?你會回答:新聞的價值就在能激起人類的省思,從中獲得正向與積極的啟示,輻射線有多久不是重點,瑪麗暴露在其中工作的專注與犧牲才是;而這本生活化的做菜筆記,很容易讓孩子親近瑪麗的治學方法和態度,並從中得到啟示與樂趣。

你是景仰瑪麗的,不僅是她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她的淡泊名利還被愛因斯坦讚譽為那年代「最不被名利腐蝕的人」。少年時,你讀二十世紀偉人傳記套書,她的傳記故事看了又看,不忍釋手。當然,這報導價值論只是你的假設。

不是你多慮,前些時候你聽到有一個小孩在問孫中山是誰,有一個跟你差不多年紀的人則說:國父呀,人造的神話。近代,世界多元化發展,評價事情各有取向和標準,原先的普世價值被裂解中。

那時候的記者可能什麼也不會提起。一千五百年的時光裡會產出許多大人物,瑪麗到底會繼續被認定,或湮沒在歷史古河裡呢?啊,3520年,你已經不在了,還為此煩惱呀!

之三 雨傘

今天,C君在臉書po懷念父親的文章,真情流露,好感人。

他引紀伯倫的話「從來,愛都不知道自己的深度,直到離別來臨之時」,而,離別總是來得比預期的早,回想曾經讓他很揪心的一句:「下雨天撐傘,肩膀都是乾的,因為你不在了…」用來描摹往昔在馬來西亞家鄉和父親的互動,那份有溫度有濕度的親情。

前幾天看綜藝節目,視障歌者蕭煌奇回憶曾跟一群盲友,從台中搭機到台北,想不到礙於規定只能兩個人上飛機,他們只好掃興的改搭客運,為何會這樣,他至今還不明白。主持人白冰冰安慰他,感嘆的說「做人,要跟做傘的人學。」

做傘,供人遮風避雨,寓意人間有愛。海倫凱勒的名言「請你把燈提高一點,以便照亮後面的人」,史懷哲在非洲看到船上的人把錢丟在有鯊魚的河裡,觀賞黑人跳入水中撿拾來作樂,對此感到憤怒,這都是惻隱之心、同理之情的映現。

人,一出生就不平等,有生為貴族的,有生為奴隸的,社會公義的問題早就被先哲所論述。你最有感的是,古希臘有位哲學家的自問「雅典城何日方獲正義?」自答「只有那些沒有被虧待的人,為了那些受虧待的人,比他們更感到忿忿不平之時」。

怎的?窗外飄起毛毛細雨。看來,整天你都得想著雨傘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