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光復初期小學生讀漢文

757

■陳文榮

筆者於西元1944年夏天入小學,從日文的片假名、、、、學起。開學後不久,美軍大舉轟炸南台灣航空基地及港灣,城鎮也遭波及,最後日軍無力抵抗,任由美軍飛機來去自如。

農村也不放過,B29轟炸機在戰鬥機掩護下,低飛呼嘯而過,偶爾以機關槍掃射,村民有人受傷,民眾驚恐懼憂傷不已。

空襲警報一放,學校停課,上學的日子不多,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結束恐懼的空襲日子。1945年夏天到1946年,學校停課狀態,1947年我就讀三年級時,才逐漸上軌道。

台灣光復初期,國小教科書編纂不及,國語課本以漢文出版書籍取代,稱為「漢文讀本」。讀本印刷紙張米黃色,質地粗糙,單色印刷。任教老師都是本省籍居多,以閩南語發音教學。

老師受日本教育,突然教起漢文,有的發音不正確,只好請教學校同仁中具有漢學素養的老師指導,矯正發音後再來教學生。筆者出生年代,居住的鄉下農村地區,已經沒有以漢文教學的私塾,也找不到教漢文的先生。

教材內容平易,容易學習,如「人有二手,一手五指,兩手十指,指有節,能屈伸。」

「一陣風,一陣雨,路上行人苦,小學生上學去,上學有決心,風雨豈能阻。」

兩段課文到現在還能琅琅上口。

「燕子汝又來乎;舊巢破不可居,重築新巢,待汝造成,吾當賀汝。」

燕子你又飛來了嗎?你殘破的舊巢不能居住。整天啣著泥巴,啣著草枝,忙碌重新打造新巢,等新巢造好了,我會好好向你祝賀。

這篇編寫者以擬人法敘述一則短篇故事,短短幾十個字,敘述一則人鳥之間生動的故事。

「屋上鳥,地下貓,貓登屋,想捉鳥。」

屋頂上停留一隻鳥,被地下的貓發現了,貓偷偷爬上屋頂,想捕捉小鳥來飽餐一頓。編教材者沒把結果告訴讀者,預留想像空間,小鳥驚覺小貓爬上屋頂,張開翅膀飛走了,或者被小貓逮住,讓讀者自己去想像。

「荷花上有蜻蜓,兩目,六足,四翅,身有節,能屈伸。」

「春夏秋冬是謂四季,春去夏來,夏去秋來,秋去冬來,天氣各異。」

 

正式國語課本編印出來,全面推行國語,先教學生注音符號,從ㄅㄆㄇㄈ學起,停止漢文的教學課程。為了學習注音符號教學,老師們早上到校上課,下午就到鎮公所學注音符號,從發音學起。第二天早上到學校教學生,老師們也學得很辛苦,現學現教,過了一段時間才恢復正常。

(參考莊南永先生著作《半耕半讀》,部份引用張肇斌先生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