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撩一頭亂髮的愛戀謳歌

1346
以短詩作家為名的文學紀念館(四之二)
石川啄木紀念館

文/攝影 陳銘磻

一生貧寒的短命詩人

岩手盛岡‧石川啄木紀念館、青春館

 

譯作家林水福教授記述,1886年2月出生岩手縣盛岡澀民小村落的詩人石川啄木:寫作小說無人賞識,女兒生病,生活陷入困境,心煩意亂,只能借短歌解憂,三天寫了250首,苟延殘喘貧困與孤獨。

「我喜愛生命所以做短歌,因為我自己比什麼都可愛所以做短歌。」任性、自負、自戀的石川啄木,本名石川一,出身貧寒小戶,少時背井離鄉,過著顛沛流離、狎妓玩樂的生活;後來遠赴北海道函館、釧路、札幌發展,任代課教員、記者、報社校對。一年換過六個工作,莫非是不得不然的乖舛命途使然。

創作初期勤寫小說,咸感失敗,後來棄浪漫主義行自然主義。1911年,不滿明治政府迫害前衛人士,遂意傾向批判現實主張。1912年因肺結核擴散病逝,得年26,「短短二十六年歲月,宛如一顆彗星劃過日本明治時代的文學天空。」林水福老師寫道。

石川啄木自喻,短歌是他「悲傷的玩具」。後半生面臨婆媳不和、妻子離家、幼子夭折、社會言論不自由、文學創作不得意、四處借錢度日的困境,難免俛仰懷哀傷;面對苦難,也曾有過尋死念頭與放逐的逃避心理,終焉受創作熱情影響,堅信理想,在熟悉的短歌志業尋獲藝術價值。

石川啄木短暫一生的創作,短歌集:《憧憬》、《哨子與口哨》、《悲傷的玩具》和《一握之砂》。小說集:《病院的床》和《鳥影》。對自然主義提出批判的評論集:《時代閉塞之現狀》。他對日本文壇最大的貢獻,是革新古典詩歌,打破短歌一行詩的陳規陋習,獨創取材自日常、淺顯易懂、琅琅上口,散文式三行短歌的形式;由於文風優美、自由,博得「生活派詩人」之喻。

直到去世後50餘年的1970年,鄉民為紀念石川啄木,收集他的文學資料,於盛岡澀民設立紀念館,1986年,啄木誕辰100週年,重建新館,其造型為一座白色西式建築,融合日、洋建築美學,是詩人信念中可以託付詩歌永存的理想場域。

這座文學博物館展示他的著作、手書信件、筆記本、日記、日常文物、風琴、生前少許生活照片,並藉由影像介紹石川啄木文學起源、窮困潦倒的家居生活,沿著家鄉盛岡澀民出發,移居北海道和東京尋找生機的足跡,直至生命終結。

紀念館刻劃啄木少年往事、懷念故鄉,以及生命終期受肺病折磨與波瀾起伏的人生,無如寫盡作者一生為短歌藝術而活的縮影。

值得一提,石川啄木就讀的澀民尋常小學教室,以及齊藤家都移築到紀念館旁,還原明治時代的生活樣貌。此外,舊尋常小學前的啄木與孩童的銅像和岩手山下的歌碑也展露歡迎之姿。

這座紀念館以及「啄木、賢治青春館」好比滄海桑田,寫意短歌詩人或有不甘心的淒涼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