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369

一名63歲婦人長期排便偏軟腹瀉,下腹容易脹氣,嚴重時下腹部會鼓起脹痛難耐,經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服用西藥後症狀反覆,轉向中醫求診,來到診間。

經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適中。聞診:聲音低緩無力。問診:膽囊切除、心下(胃)與左下腹容易脹氣、長期排便偏軟、嚴重時下腹部會鼓起脹痛難耐。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右關細、左關尺浮滑。中醫證型診斷:脾氣虛、下焦溼熱。內服處方思維:助運脾陽,清熱利濕。患者於內服中藥治療後,上述諸症緩解且大便偏軟與腹瀉改善,腹脹已癒。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潰瘍性大腸炎,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因直腸及結腸黏膜內層受到刺激,引起腸道內膜及黏膜內層發炎、充血及腫脹,進而使黏膜受損、滲血、糜爛與潰瘍。好發20歲左右年輕人,及50-60歲的中年人。常見症狀包括,1.腹絞痛、腹脹、下腹部壓痛;2.帶有血便及黏液的腹瀉;3.急著排便卻只解出少量糞便,且排便完後仍有便意;4.發燒;5.體重減輕;6.食慾不佳;7.貧血。治療方法大多數以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藥物、免疫調節藥物及生物製劑。

潰瘍性結腸炎於中醫典籍隸屬「腸癰」,《黃帝內經‧素問‧厥論》:「腸癰,癰疽之發腸部者。」基本病理因素為氣滯、濕熱、血瘀、痰濁等;本病病位在大腸,涉及脾、肝、腎、肺諸臟。基本病機為濕熱蘊腸,氣滯絡瘀;主要發病基礎是脾失健運;發病誘因是飲食不調。本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發作期標實為主,主要為濕熱蘊腸,氣血不調;緩解期本虛標實,主要為正虛邪戀,運化失健,且本虛多呈脾虛,兼有腎虧者。不同症狀其病機也有所不同,1.膿血便為主者,病機重點在濕熱蘊腸,脂膜血絡受損。2.泄瀉為主者,虛證為脾虛濕盛、運化失健;實證為濕熱蘊腸、大腸傳導失司。3.腹痛為主者,虛證是土虛木旺,肝脾失調,虛風內擾,腸絡失和;實證為濕熱蘊腸,氣血不調,腸絡阻滯,不通則痛。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維持良好睡眠習慣,產氣食物如豆類、青椒、茄子、馬鈴薯、甜點等都要適量;盡量避免纖維質偏多或塊狀硬質、口味重食物與菸酒、咖啡,飯後勿趴、躺睡,適度運動且調整身心靈狀態。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抽絲剝繭地探病之源,以期達到治癒之目的。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