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中的台灣未來:系列線上論壇〉兩岸關係有解? 學者:未來恐仍不樂觀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攝)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新北報導

新北市文化基金會點子學校舉辦的「風雲中的台灣未來─今日世界的局勢」系列論壇於十九日邁入第三場,邀請政治大學選研中心副研究員俞振華到場演講,針對兩岸關係與國族認同進行分析,並統整出多年以來的輿情變化及未來趨勢。

針對兩岸未來走向,俞振華以台灣民眾面對中國大陸的輿情分析當例子,在二O一八年時有兩成五以上的民眾表示自己或家人有意願前往中國大陸求學、探親、投資、就業等活動,但在二O二O年,有意願的民眾卻驟減到只剩一成五,因此俞振華認為,對於短期內兩岸關係是否會好轉,恐怕不太樂觀。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攝)

在面對兩岸議題時,許多說法都不是「非黑即白」,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董事長兼執行長林芥佑便強調,講述兩岸關係的用語必須相當嚴謹,也相當關鍵,因此數據研究必須透過精準的說法或選項,才能避免受到煽動或情緒性言詞的誤導。

針對研究時的用詞,俞振華指出,現在常聽到的「維持現狀」便是在數十年前因當時政治因素,民眾無法表達與政府相左的立場,因此做調查時才設計出偏中立的選項稱為「維持現狀」並一直沿用至今。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攝)

兩岸關係常被視為影響選舉的因素之一,俞振華表示,二O二O總統大選前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在「主權維護」和「經濟發展」的比較中,雖然整體有四成五的民眾都認為「經濟發展」較為重要,但在年輕族群中,認為「主權維護」較重要的比例卻高於「經濟發展」。俞振華說,這是因為先前香港反送中運動所帶來的效應,加上當時台灣社會受到「亡國感」才會造成這種結果。

而若再加入「兩岸關係」、「教育政策」、「轉型正義」等選項的調查結果,則是約二成五民眾選擇「經濟發展」,其次是「主權議題」,第三則是約一成民眾選擇的「兩岸關係」。俞振華認為,過去選舉都以經濟議題為主,但在二O二O大選中,若將「主權議題」和「兩岸關係」兩個關聯性高的選項相加,就與「經濟發展」不相上下,顯示當年選舉中與主權相關的議題都提升了許多。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攝)

二O二O大選的數據分析中,若實際比較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與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的各項數據,在未來兩岸關係的趨勢上,民調結果皆為韓國瑜較蔡英文好。但是對於蔡英文過去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卻有四成八的民眾表示認同,略高於不認同的三成七,且在「誰較能保衛中華民國?」的問題上,蔡英文以五成三勝過韓國瑜的三成四,俞振華指出,由此便可看出去年選舉結果為何仍然是蔡英文當選。

談論兩岸關係還有一項因素便是「國族認同」,政大選研的研究將國族認同分為「中國人認同」、「台灣人認同」以及「雙邊認同」等三項,而在這三種國族認同中,面對統獨議題時,都是選擇「維持現狀」的比例為最高。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攝)

而傳統上常說「北藍南綠」,若將國族認同的數據做地域分析,俞振華表示,南部的雲嘉南地區從二OOO年開始,「台灣人認同」與「雙邊認同」便出現明顯的差異,且「台灣人認同」越來越高,相較之下,北部地區雖然在二O一O年後「台灣人認同」高過於「雙邊認同」,但兩者各有起伏,可見北部地區的國族認同相較下較為分歧。

至於國族認同與政黨傾向的關聯,泛綠陣營民眾的「台灣人認同」便相當明顯,但泛藍陣營雖然「雙邊認同」高過於「台灣人認同」,但兩者間的差距卻不如泛綠陣營那麼明顯;在統獨議題上則相反,泛藍陣營明顯多數選擇「維持現狀」,泛綠陣營卻是「維持現狀」與「偏向獨立」無法分出高下,顯示在統獨議題上,泛藍陣營的態度較泛綠陣營清晰。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攝)

對於統獨議題,俞振華認為,並非只有統一和獨立兩個選項,從數據分析結果也可以看到,「反統」其實不一定等於「獨立」,因此在分析統獨議題時必須將不同的變數也加進去分析。

最後,林芥佑也分享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有四項指標是值得關注的:第一,年輕族群「反統一」的態度相當明顯,未來是否繼續增長有待觀察。第二,去年大選對主權議題的關注已經與經濟議題不相上下,未來也許會成為選舉的主軸。第三,國民黨在國族認同上有歧異,成為國民黨政策論述矛盾所在,也使國民黨陷入窘境。第四,相較於國民黨「維持現狀」態度明顯,民進黨在統獨議題上論述相當模糊,卻反而能取得統獨議題的話語權,讓自己在選舉中較有利。林芥佑指出,這四項指標將會成為未來推動政治改革或政黨選舉相當重要的一環。

即時

測試圖片 二

測試圖片大中小

大 中 小 ...

科技城平交道多 新市鐵路亟待地下化

記者張淑娟/新市報導 台南市新市區短短不到一...

卯起來食毛豆舞青春 新市區農會很毛豆

記者張淑娟/新市報導 「食毛豆舞青春...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