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步步玩春綠

360

 ■冷語妍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清明乃重要傳統節日之一,一則祭祀先祖慎終追遠理應重視,二來這可是僅次於春節的長假,當然重要!尤其在大學,清明連假那週俗稱春假,倘若課表安排巧妙,趕上假期頭尾無課,大有放個十天半個月的架勢。
 多日的閑暇,扣除掃墓祭拜,剩餘的就是遊山玩水好時光,是以清明也是各大樂園風景區上緊發條備戰搶客的重大日子。不似中秋烤肉,係近年營造出的過節新花樣,清明春遊的確源遠流長。試想在缺乏週休二日的過往,出遊機會乏善可陳,難得清明舉家出城掃墓,風正暖,春色正旖旎,柳綠桃紅鶯啼燕舞。逢此良辰美景,回程途中豈能不遊訪古剎名寺、園林亭臺,縱情山水。
 若進一步較真,春遊的淵源可以說早於清明!遠在清明節尚未盛行之際,大夥過的係上巳節,一個現在幾乎為人遺忘的古老節日。遙遠以前,三月第一個巳日意義特殊,男子女子匯聚水畔,祭祀高禖神祈求生育,以流水洗濯除穢祛病。時逢暮春,春江水暖草木葳蕤,人流如織,正如《詩經‧溱洧》描繪溱水、洧水盛況:「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如此天時地利人和,上巳節便順理成章成了宴飲踏青大好時機。
 即使隨時間推移,上巳祭祀成分逐漸消泯,春遊逸樂的慣例仍舊保持下來,好比王右軍千古傑作〈蘭亭集序〉恰是三月三蘭亭修禊,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間,流觴曲水飲酒賦詩,為詩集揮毫而作的序言。
 再後來唐宋以降,清明掃墓之風愈盛,此消彼長,賞花郊遊、泛舟遊湖時機也就隨之轉移至清明了!哪怕天氣真像俗諺春天後母面、欲變一時間所示,老天不見得賞臉。無論是詩人筆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還是民間傳說《白蛇傳》白娘子一襲勝雪白裳,翩然立於西湖煙朧雨中,與許仙有了這一世最初的借傘重逢,清明霢霂意象彷彿在一次次鐫刻裡定型。
 遊人卻從不因風吹雨打澆熄玩性,陽光明媚有錦衣雕鞍飽覽春花灼灼怒放的玩法,天空不作美又如何,山水迷濛雨中賞景,亦別有番任雨點沾衣襟的灑脫享受。節慶的意義與內涵年年歲歲不盡相同,踏春的興致,陰晴、今昔,或許有高低之差,卻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始終存在。